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主認識的人
I.他是主所知道與認識的人
林前 13:12
我們如今彷彿對鏡子觀看、糢糊不清.〔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今天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
千里迢迢、從美國、韓國、日本……………………..
都是因為我們與李牧師有關係
親屬關係 (家人)
同學關係 (老朋友)
同工關係 (牧者、退休牧師)
牧養關係 (高雄聖教會、桃園聖教會、東門聖教會)
也因著關係 我們對李牧師有不同的認識
”認識”是透過關係而來
父親的好友、敬重的長輩、事奉的同工+
聖經中的『認識』指的是關係
聖經最早用「認識」這兩個字是在創世記4希伯來文寫著「」(亞當認識夏娃)。中文譯本將之譯為「亞當與夏娃同房」這是指親密關係來自於認識。,這是兩造之間個別而親密的關系。對希伯來人來說:知識是指已發生的事之瞭解,它是一種「實在」。
表示「認識」包含著一種極親密的關係。
更重要的關係 主認識李昭德牧師
II.他已進入永恆真實的國度
一種體悟與瞭解 生死之間的省思
林前 13:8-11 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
“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
“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講道、用方言禱告、追求一切的知識都是我們這些事奉神的人所追求的,我們也因為透過這些使自己也使我們周圍的人可以更清楚認識神及那永恆的國度。
20日禮拜六在湖內聖教會按牧禮拜坐在講台上,總幹事遞給我看他收到的手機簡訊,心中百感交集。一位新牧師的就任、退休牧師的隕落。
這段時間、我更想起我的父親
其實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我們有很多不明白
保羅的時代,人所用的鏡子是銅造的。把銅擦得閃亮當作鏡子,但那種鏡子不能把人照得很清楚。所以保羅說:“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們在屬神的事上,就像對神自己和神的真理,我們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好像對著一面銅鏡觀看,不能看得十分清楚。
但一生為討上帝喜悅而活的人,卻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永恆的家鄉,也等候一份真正永遠的尊榮。而上帝正為他們預備這一切。
希伯來書講到許多信心的偉人,他們始終看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希伯來書11章13節)。「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6節)
一生所經歷的悲歡離合﹐坎坷不平。與主面對面﹐勝如在鏡子前照得一清二楚﹐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到那時恍然大悟。
Beyond the Mirror 鏡外人生
死亡不是人生終站。陰間和地獄不是人死後必然要去的地方。對於基督徒來說,天堂是永遠歸宿。死亡只好像移民,脫離如煙如夢的苦海人生,前往更美天家。
耶穌基督在世對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 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 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十四1-3)
III.今天永存的最大的保證與延續
林前 13:8; 13
愛是永不止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8 Love never dies. 13 But for right now, until that completeness, we have three things to do to lead us toward that consummation: Trust steadily in God, hope unswervingly, love extravagantly. And the best of the three is love.
對比不同的人生
清朝有位才子名叫金聖嘆,他在要死之前感到前途茫茫渺渺、對於未來他完全一無所知,在懼怕中說出兩句表達他內心懼怕孤單的詩句、他這樣說:『黃泉路上無客店、今夜我要宿誰家?』這兩句話正可以代表一般人面對死亡的驚駭,因為不知死後要到哪裡去?
Ex.趙寧 一路好走 劉茵茵 至吾愛~~文
結婚15 年,趙寧遺孀劉茵茵說:「最後的這半年,我們朝夕相處,是最珍貴的 ... 1993年,趙寧結束單身王老五身分,與年齡相差二十五歲的劉茵茵結婚
信、望、愛的生命
一位宣教士了四十年在非洲的原始部落宣教,甚至他的妻子和兩名兒女埋葬在非洲,最後拖著老病之身,退休返回美國。
當船駛進港口,意外的發現有盛大的歡迎行列!看見一大群人聚集在岸上拉著一幅巨大的橫幅,上面寫著:“歡迎回家”。當腳踏上岸,他的心頓時下沉。突然,他發現岸上的人群聚集不是為了向他致敬,而是為了歡迎同船的泰迪.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第二十六任美國總統)去非洲狩獵,同船歸來。
這位宣教的老戰士,提著箱子,獨自步下輪船,一陣孤單的感覺,連在非洲蠻荒都沒有感受過,現在忽然襲上心頭。他仰面向著上天,說:“神啊!我為他們付出這麼多年,現在期待一個人--只要一個人──前來歡迎我回家。也算過分嗎?”在內心的寧靜處,他似乎聽見神微聲說:"孩子,你還沒有到家呢!”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聖經好好吃
The Message Berea
10-12 That night, under cover of darkness, their friends got Paul and Silas out of town as fast as they could. They sent them to Berea, where they again met with the Jewish community. They were treated a lot better there than in Thessalonica. The Jews received Paul's message with enthusiasm and met with him daily, examining the Scriptures to see if they supported what he said. A lot of them became believers, including many Greeks who were prominent in the community, women and men of influence.
13-15But it wasn't long before reports got back to the Thessalonian hardline Jews that Paul was at it again, preaching the Word of God, this time in Berea. They lost no time responding, and created a mob scene there, too. With the help of his friends, Paul gave them the slip—caught a boat and put out to sea. Silas and Timothy stayed behind. The men who helped Paul escape got him as far as Athens and left him there. Paul sent word back with them to Silas and Timothy: "Come as quickly as you can!"
☆ 台灣毒牛奶事件一發不可收拾
大家害怕吃進三氯氰胺;但潛蔵在人心中的錯誤價值觀與思想才是真正可怕
帖撒羅尼迦城是當時馬其頓最富庶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保羅一行人來到這裡進入猶太人的會堂本著聖經與人辯論、辨明那位受害有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就是基督,結果吸引到一大群外邦人信了耶穌、但卻造成猶太領袖因他們受擁戴而心裏嫉妒,而與市井匪類聯合到處散播毀謗他們、並逼走他們迫使他們離開帖撒羅尼迦。繼續往庇哩亞去 (Berea)
I.吃得津津有味
They were treated a lot better there than in Thessalonica. The Jews received Paul's message with enthusiasm and met with him daily, examining the Scriptures to see if they supported what he said.
庇哩亞的猶太人熱情地領受保羅的信息,天天與他會面,仔細查考聖經,想瞭解保羅所說的有沒有根據。
Ex.1.Eugen Peterson 的孫子讀經的態度
2. 的狗啃骨頭的樣子
Eugen Peterson養過一隻狗特愛啃大骨頭。那時當牠在森林裡漫遊時,經常碰到被土狼咬死的白尾鹿。然後,牠會半拖半咬著牠的戰利品(通常是一根腿骨或肋骨),放在我們湖邊陽台的石頭上;牠的體型不大,骨頭往往與牠的身長差不多。牠神氣活現地拖著牠的戰利品,在我們面前跳來跳去、搖尾巴,炫耀牠的發現,牠會把骨頭拖到十幾公尺外,找個比較隱蔽的地方(通常會躲在一個長滿苔蘚的巨石蔭下),然後才好好享用這根骨頭。牠啃著骨頭,左啃,右啃,翻面再啃,舔一舔,咬一口。有時候甚至可以聽見一陣咕噥或咆哮─不疾不徐地享受著牠的大餐。從容不迫地啃了幾個小時之後,牠會把骨頭埋起來,隔天再把它挖出來享受。一根普通的骨頭大概可撐上個一星期。
有一天我在讀以賽亞書時,無意中看到,這位詩人先知觀察到一件事,很像我觀察吾犬之樂,只不過他的動物是獅子而不是狗:「……獅子和少壯獅子護食咆哮……」(賽三十一4)。「咆哮」這字引起我的注意,帶給我意外的驚喜。我的狗啃著、享受著、品嚐著牠的寶貝骨頭時,從喉嚨發出那些喜悅的咕噥聲;而以賽亞的獅子也是這樣對著牠的擄物咆哮。我注意到「咆哮」希伯來字,在其他地方通常被譯為「默想」,像是詩篇第一篇中描述那些「喜愛耶和華律法」的有福男女,他們「晝夜思想」耶和華的律法(第2節);或是在詩篇第六十三篇:「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第6節)。
希伯來的先祖,經常用這個字來描述品嘗和咀嚼時,忍不住發出輕柔的嗚叫聲和低沉的嗥叫聲,滿懷期待,張口吃這香甜、風味十足、令人垂涎三尺、激動人靈魂的佳餚美食─吸引人以這樣的方式來閱讀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詩三十四8)
啃骨頭般的讀經熱情
摩西和以賽亞、以西結和耶利米、馬可和保羅、路加和約翰、馬太和大衛,以及歷世歷代無數的弟兄姊妹,有名的、無名的──他們的作品,絕對需要大家以這樣的方式來閱讀。使我們能與真理接觸,認識上帝的真實、上帝的同在,他們深信「話語的權能」,帶領我們進入上帝的同在,改變我們的生命。
(好像吃羊肉炒麵的大骨湯、他會給你一根吸管)
生命之書-聖經,絕對必須倚靠讀者用啃骨頭般的熱情來閱讀。
讓話語進入我們的血液
當我們從容不迫、津津有味地咀嚼、啃咬,讓話語被消化、吸收時,上帝便使他的話語進入我們的靈魂,聖靈則將生命的氣息吹入我們的靈魂。!!
II.吃得規律定時
They were treated a lot better there than in Thessalonica. The Jews received Paul's message with enthusiasm and met with him daily, examining the Scriptures to see if they supported what he said.
庇哩亞的猶太人熱情地領受保羅的信息,天天與他會面,仔細查考聖經,想瞭解保羅所說的有沒有根據。
聖經寫到庇哩亞的人「天天」考查聖經。他們天天查考,
瑞士有一位精神科醫師、是很好的基督徒,他把福音神學、精神醫學融合在一起,寫了很多非常棒的書。他說他初信主的時候、有人告訴他每天早上要有一段時間晨更和耶穌交通。於是第二天他就開始晨更、預備用一個小時讀聖經、聽主的聲音,但前面59分鐘聽不到什麼聲音,最後有一個微小的聲音說:『很好!你明天再來繼續這樣做。』於是、他決定天這樣做,後來他發現原來與神同行、認識神是一輩子的事,是需要天天來聽主的聲音。
III.吃得營養均衡
They were treated a lot better there than in Thessalonica. The Jews received Paul's message with enthusiasm and met with him daily, examining the Scriptures to see if they supported what he said.
庇哩亞的猶太人熱情地領受保羅的信息,天天與他會面,仔細查考聖經,想瞭解保羅所說的有沒有根據。
庇哩亞人是天天「考查」。考查,是法律用詞、指法官或檢察官審理案子,為了釐清案情,仔細的推敲每個細節。
所以,當他們在看聖經時是仔細的看並思想。
一般人相信自己可掌控一切,能做出理性的決策。但其實我們的理性是有缺陷的,而且我們的不理性不是偶一為之,而是不斷重複發生。許多假設,都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句話。
MIT教授艾瑞利Dan Ariely是,他用實驗來檢驗人的行為,發現許多有趣結果Predictably Irrational。
為什麼免費贈品總讓我們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為什麼越貴的藥,吃起來感覺越有效?
為什麼我們一再做出愚蠢的決定?若從理性角度來看,人都應該以同樣的價值觀點!
三種迷思
第一種迷思,我們熱愛自己擁有的東西。
第二種迷思,我們焦點全都放在可能會失去的東西,而不是可能會得到的東西
第三種迷思,我們以為其他人眼光與角度會和我們一樣。
所有權以奇怪的方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並影響我們做的許多事情。
第一種怪癖是,我們熱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假設你決定要買掉你的舊福斯小巴士,你會先做什麼事?你甚至還沒有在車窗上張貼「出售」的標示,就開始回憶你開這輛車所到過的地方。溫馨的回憶一波波拍打著你和你的車子。這不僅適用於小巴士,也適用於其他所有事物。
第二種怪癖,我們的焦點全都放在可能會失去的東西,而不是可能會得到的東西因此,當我們為心愛的小巴士訂價時,我們想到的是我們會失去的部分(小巴士的用途),而不是我們將會獲得的部分(可以用來買其他東西的錢)。同樣地,這種情緒有時會造成我們做出不當的決定。你是否曾經感到納悶,為什麼我們會拒絕出售我們珍視的一些東西,而且如果有人出價要買,我們就會把它貼上過高的標價?我們只要一想到要放棄我們寶貴的東西,就已經在為損失感到哀痛。
第三種怪癖是,我們假設其他人看待這樁交易的角度會和我們一樣。
我們多少都會期待車子的買主和我們有同樣的感覺、情緒和記憶。我們很難想像交易的另一方(買方或賣方)不是用和我們相同的角度來看世界。
若是有好的胃口,卻有根深蒂固的想法,聖經是讀不進去的,
除非心和眼睛是透明和清澈的。我們讀聖經也會這樣,我們會有偏見。因此,在這裏庇哩亞的人讓我們看見一個榜樣,就是他們把心打開,包含二個方面:(1)是他們有胃口;(2)他們不讓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阻礙領受真理。
求神修正我們光照我們,我們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理性!
IV.吃出健康成長
Many of the Jews believed, as did also a number of prominent Greek women and many Greek men.
他們天天查考聖經的結果是什麼?第12節「所以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利尼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經文中說明庇哩亞的人考查聖經的結果是「相信」,也就是確信耶穌是基督。
庇哩亞的人卻是自己主動研讀聖經,聖靈光照他們,就相信了,因此,他們與神的關係是更直接更深入的。我們同樣也必須與神有更為直接的關係,而不只是認識「講員的神」,耶穌基督必須是「你的神」。此外,從16:34的經文中,我們從信主的禁卒一家人身上,看見信主之後真的有喜樂。
神的話語一定會產生功效,不只能讓不信的人相信,神的話進到我們心中,神的話有提醒、有鼓勵、有安慰、甚至有責備,當我們降服在神的話語之下,必定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轉變,而且是好的轉變,也帶來喜樂。
提後 3:16 - 3:17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英國有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經把學生的學習型態比喻做三種昆蟲,分別是蜘蛛、螞蟻和蜜蜂。
他說有些人像蜘蛛-從不讀書。從裡面到外面結網,雖然美麗但不持久。
有人像螞蟻-到處尋找東西,搬東西回家就把他藏起來,以後慢慢享用。
有人卻像蜜蜂-他從許多花中採集花粉(花蜜)卻能造出自己的蜂蜜來。
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因為我們不僅把上帝的話停留在我們的頭腦裡,我們更要把他轉換成我們生命的一部份。讓上帝的話成為我們的力量。
”我聽到,我會忘記”(I Hear,I Forget)
”我看到,我有記憶”(I See,I Remember)
”我做到,我才明白”(I Do,I Understand)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點著的明燈
【新和合本 約 1:6-9】有一個人,是從 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十九世紀神所重用的僕人司布真牧師說:『當一個寶石匠向人展示他最好的寶石時,總是將寶石放在黑色的絨布上。而神也總是在那最絕望的地方、透過教會成就最令人訝異的工作。』
聖經舊約與新約兩約之間的歷史差不多有400年的時間被稱作為The silent Period -“沈默時期”也就是說有400年神不再藉著啟示或預言透過先知說話,而施洗約翰正是在這400年沈默時期之後神所使用的時代工人。
施洗約翰的出現、是帶著一個特別的使命出現在救恩歷史的舞台上。他的工作是「爲光作見證,叫衆人因他可以信」。換句話說約翰的工作不是叫人注意他,而是叫人注意基督,把人帶到基督面前。
The Shining Lamp黑暗中點著的明燈
施洗約翰不僅為以色列在屬靈的黑暗時指出一條路。也是為全人類在沒有出路的時候指出一條路。我們知道他作了一個跨時代的見證,這是每一個傳福音的人所該學習的!
I.牧師是-『一個人』 There came a man 清楚自認識己身份
“真實的人性”
施洗約翰是一個非常有群眾魅力的人(太三1-6),他的影響力之大、跨越當時的政黨、超越社會各個階層。他的會眾各階層都有,甚至包括稅吏、兵丁、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等,甚至連希律王都愛聽他說的話(可6:20)。他說服力極強,"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他那裏(可1:5),不僅是還承認他們的罪,還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表示願意悔改.....如此聲勢,真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這令不安的耶路撒冷宗教界大官們,還特別差人來查問他的身份,深怕他是偉大的以利亞先知再世,或是那位連亞伯拉罕、摩西都仰首切望的彌賽亞 (約1:19-21)!
其實、施洗約翰沒有任何顯赫可誇耀的家世背景-他不住在王宮裏(太11:8),出身祭司後裔的他(路1:5)也沒有名貴的裝扮--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喫的是蝗蟲、野蜜(太3:4)。
然而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去見約翰,問他:「你是誰?」(約翰福音一19)
施洗約翰當然知道這些來自耶路撒冷權貴中心的使者的用意,他當然也清楚猶太人正渴望著等待拯救者(彌賽亞)的來臨,但,他很直接的就回答他們說:
「我不是基督。」(廿節)
「也不是以利亞。」(參考瑪拉基書四:5)
「也不是先知。」(廿一節。這裡所說的先知,是指如同摩西帶領以色列民族脫離埃及人轄治一般從羅馬人統治下解放出來。參考申命記十八:15)
約翰引先知以賽亞的話回答,說:「我就是在曠野呼喊的聲音:『為主修直他要走的道路!』」。這是表明他自己只是上帝的僕人,是個傳信息者而已,並不是拯救者本身。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雖然有成千上萬的群眾來接受他傳揚的悔改信息,並受他的施洗,這些人甚至包括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但是,他沒有因人群的圍繞、掌聲或歡呼聲而忘我,使自己高過耶穌基督的榮耀。他向人說:「不是我。」
我們通常會在什麼時候說『不是我?』 應該都是在別人在責備或指出問題時!但相反的施洗約翰卻是被人把最大的”尊榮”放在他身上時,他說不是我!
傳道者自己若不小心,也會墮入這種明星的試探。有時我們會偷偷暗中羡慕成為明星,有時會刻意把自己塑造為明星,有時則是別人將我們看做明星。要謹記的是,「群眾」並不屬於我們,而是屬於主耶穌。
牧師是-『一個人』
II.牧師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
There came a man who was sent from God
一位執事對牧師說: 你知道你是我『請ㄑㄧㄤˇ的』還是我『請ㄑㄧㄤˋ的』(台語)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曾經問過孫傳道這樣的問題?
都不是! 牧師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
☆ 明白主的命定
施洗約翰一生的工作,就如他的父親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預言說的『孩子阿!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豫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一76)』他一生盡忠上帝的呼召盡忠於他的職守。
回應主呼召的人
「呼召」在新約原文出現了超過二百次。大略來說,這詞有兩個主要的用法。首先,有宣召人悔改跟隨神的意思。(太二十二1-14﹔路十四7-24等)可稱為「普遍的呼召」(General Calling),因為這是向所有世人發出的。所以、基督徒都被稱為「蒙召」的人(參羅一6-7,八28;林前一2, 24;啟十七14等)。
但、牧師、傳道者則是神呼召個人去執行某些特別的任務。是「使命的呼召」(Vocational Calling)
神學院除了功課、他要你清楚呼召,華神院長林道亮不斷告訴我們,不清楚呼召就回去賣豆漿。
既然如此、你的老闆是上帝!!
其實、聖經已經告訴我們、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
新和合本 林前 4:3 - 4:5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 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裏得稱讚。
當代聖經 林前 4:3 - 4:5
我作管家的表現,無論你們或別人給我甚麼評價,我都毫不介意。事實上,連我自己也不評定自己的成就,因為我看得失是微不足道的。 就算我今日問心無愧,也不能自以為義,因為真正檢定我的為人的,只有主耶穌。 所以你們要留心,在主還沒有回來之前,不可妄下判語。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祂會照明暗中的隱情,揭露人心的動機,到時各人都要按著自己忠心的程度,接受上帝的稱讚。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把他自己的身分告訴了哥林多信徒;他是當耶穌基督的使者(參林後五20)
羅馬時代,一個人往往可以代表另一個人傳達信息,好像現代的「特使」。猶太人會差派他們的特使,該撒皇帝也有他的特使,而保羅這特使所代表的是基督。當保羅說話時,他便是代表基督說話;保羅不是那擁有最高權威的皇帝,但他也絕不低估自己的身分和工作。因此,在這世上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哥林多後書》第六章
事奉的道路上,有時候可悲的其實不是別人看不起,而是傳道者自己看不起自己。世人對人的評價是以成就為準則,神的評價是以我們在耶穌基督裡蒙揀選的地位與使命為準則。
牧師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
III.牧師是-『為光作見證』 一生為主見證
He came as a witness to testify concerning that light
【現代中文 彼前 2:9】但是,你們是蒙揀選的一族,是王家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上帝選召你們離開黑暗,進入他輝煌的光明,來宣揚他奇妙的作為。
主對約翰最高的讚譽,是『約翰是點著的明燈(約五35)』時。英文聖經記著 《He was a burning and shining light (KJ)》。這裡《明燈》表明約翰光燦的生命,照耀四圍的黑暗。
☆ 以所託付的工作 為光作見證
他引領眾人、認識基督;施洗約翰的工作是傳悔改的道,給人施洗,來預備人心歸向主,引領眾人認識耶穌基督,重點是要眾人因他可以信耶穌基督.
西 1:28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就好像路標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指明方向。
☆ 以所表現的生活 為光作見證
教牧者本身是何許人比他的信息更為重要。司布真牧師在歷史上人稱『講道王子』,司布真的信息經過詳細分析遠不如他當年的影響力,理由十分簡單,因為他的「人」比他的信息更好。
我認識的國英
每一場聚會都要佈道、喪禮、按牧、婚禮……
我記得約在一個月前教區的同工禱告會、大家問他你有沒有時麼需要禱告?我希望我的家人能來參加、他們可以信耶穌!!
施洗約翰一生清楚也沒有偏離他的使命與神對他的呼召;他說"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7-30)
牧師是-『為光作見證』
牧師的職分
"Now it's up to you. Be on your toes—both for yourselves and your congregation of sheep. The Holy Spirit has put you in charge of these people—God's people they are—to guard and protect them. God himself thought they were worth dying for.
這是保羅在米利都和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辭別臨別贈言最重要的一段話。
I.一種態度牧師的職分要盡心竭力的事奉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
提前4:16 你要留意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持之以恆,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 牧師生活的自我要求
“自律” self-discipline 的生活態度
從神學院畢業後就沒有老師再跟你打分數、今天按牧後就沒有考牧的論文考試;但要有自律的生活。
“竭力” Do your best 的生活態度 diligent
15節:「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當竭力」,這個字是過去式、主動的命令語氣的動詞;有從過去開始並且要一直保持這樣狀態的意思。
要跟自己比較、每一天都要比昨天更好!
芬妮克羅斯比(Fanny Jane Crosby,1820 - 1915) 是教會歷史上非常傑出、富有內涵的聖詩作家。在她九十五歲的生涯中,創作數千首的詩歌。在她的墓碑上雕刻的經文是:“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可十四:8)
“他所作的,是盡他所能的。”我和你的一生,也能這樣說嗎?“我所作的,是盡我所能的。
香港海外神學院的畢業學生會收到的一份禮物,是院長曾霖芳牧師親自題字的座右銘:「埋頭功深、鍥而不捨、傾其所有、盡其所能!」這對於我們事奉的人而言在是一個很不錯的座右銘。
II.一個提醒牧師的職分要餵養群羊、驅逐狼群
“牧養上帝的教會”-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
☆ 分辨真偽、遠離錯謬
正確講解神的話(14-18節)
牧者必須認真講解真理,對抗異端。
(1)按正意分解真道(14-15節):蒙神喜悅的牧者必須「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全句意思是牧者必須正確地解釋神的話語,才不負神的託付。
Ex.不斷的熟悉真鈔、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假鈔。
在教會裡信徒中間悖謬的人,總是為恨惡教會的魔鬼所利用,把羊勾引出去跟從他們,形成另外一群。
☆ 結交益友、同心追求
新和合本 提後 2:20 - 2:22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要珍惜原先被呼召蒙神喜悅的牧者身份,不要失落了這尊貴的職份。
Ex.禱告同伴
III.一個對象牧師的職分是因愛主而事奉
“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注:或作"救贖的")。” - 如今我把你們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事奉的動力與熱情是回到愛的源頭(渴慕神、愛神)
☆ 餵羊主羊需破碎自己
成為牧者常面對生命的破碎與蛻變
耶穌復活升天前,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每一次,耶穌都接著說:「你餵養我的羊。」
難道耶穌不知道彼得愛他嗎?當然不是。同樣的問題耶穌問了三次,不是為他自己,乃是為彼得。他的問題突顯了一條重要的真理,就是唯有對基督的愛,才能支持彼得擔負起未來的工作,也就是照顧人靈魂的艱巨重任,因為這恐怕是世上最艱難的工作。
因著對基督的愛,使我們能愛他的兒女
No guts no glory, no pain no gain, no risk no reward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中有一位選手是非常特別的;就是南非游泳選手娜塔莉(Natalie du Toit)高舉南非國旗領軍進場代。
歷史上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身體殘障女選手。娜塔莉(Natalie du Toit)1984年1月29日出生在南非開普敦、她並非天生肢體殘障,而是因2001年的一場交通意外使她失去左腳,當眾人以為她的運動生涯就此終結時,娜塔莉卻靠著驚人意志力重新站起來,並在今年西班牙舉行10公里馬拉松長泳資格賽中以2小時2分7秒8完成,正式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十公里馬拉松長泳比賽25名參賽者之一。
今年奧運會也是第一次舉辦十公里馬拉松長泳項目,將於八月20日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舉行;雖然、在參賽的25名女子選手當中,俄羅斯選手娜莉薩(Larisa Iichenko)和美國克洛伊(Chloe Sutton)奪冠呼聲最高,但這位來自南非的娜塔莉(Natalie du Toit)卻最受囑目,對娜塔莉本人來說,如同國際十公里馬拉松長泳協會的標語一樣,No guts no glory, no pain no gain, no risk no reward,已做好充分準備的娜塔莉,不僅南非、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No guts no glory
No pains no gains
No risk no reward
沒膽識就沒榮耀 沒痛苦就沒收穫 沒冒險就沒回報
Tuesday, September 23, 2008
奧運聖火
聖火傳遞,就不能不提它的歷史,這是起源於最負爭議的1936年柏林奧運。當年在希特勒及他的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策劃下,在希臘點燃聖火,再史無前例地經由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傳遞到德國,希特勒利用聖火成功地宣揚納粹主義,並且讓德國人民更堅定地支持他們政府,再加上德國在最後的金牌總數上超越美國,讓納粹政府進一步得到了德國人民的擁護。使他的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在德國獲得了更大的支持。希特勒若地下有知,可能還很得意他當年聖火創舉到現在還為世界各國所採用,甚至還有國家派聖火護衛隊層層保護聖火,不准火炬手以外的任何人接近,希特勒恐怕要自嘆不如了。
不過對希特勒以及許多當時德國人來說,柏林奧運有一個大遺憾,那就是德國出了一個"叛徒",這個叛徒是誰呢?
當時美國的黑人選手歐文斯(Owens)是田徑賽金牌呼聲最高的選手,在國際奧會的壓力下希特勒不得不表現出開明的樣子,讓各種族的人都能參加奧運,歐文斯參加此次運動會的100米、200米、 4X100米接力和跳遠比賽。在這4個項目中,德國只在跳遠項目上有一個選手可與歐文斯抗衡,他就是魯茲朗(Luz Long)。希特勒在賽前親自接見魯茲朗,要他務必擊敗歐文斯。
跳遠預賽那天,希特勒親臨觀戰。魯茲朗創了世界紀錄,順利進入決賽。輪到歐文斯上場了,他第一次試跳便踏線犯規,第二次他還在熱身練跑就被裁判當做第二次試跳失敗。還有最後一跳,若達不到標準,他就要在決賽前止步了,歐文斯幾次嘗試起跑,卻不斷遲疑,無法完成最後的一跳。
這時魯茲朗走近歐文斯,用不甚流利的英語對歐文斯說:「你歐文斯閉著眼睛都可以跳過去的。我去年也曾遇到同樣的情形,結果只用了一個小竅門就解決了。」魯茲朗取下歐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後15公分處,他說從那個地方起跳就不會有問提了。「你肯定不會犯規,你絕對可以進入決賽,初賽得不到第一有甚麼關係呢?決賽才算數。」歐文斯照做,果然順利進入決賽。決賽中,魯茲朗以7.87米取得了領先,但歐文斯以8.06米打敗了他。貴賓席上的希特勒臉色鐵青,看台上本來民族情緒高昂的德國觀眾也變得情緒低落。這是歐文斯第二面金牌,他一共得到四面金牌。這讓希特勒極為難堪。魯茲朗是第一個向歐文斯祝賀的,一點都無懼希特勒就在台上。
魯茲朗的行為在當時可是犯了大忌,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竟然還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更糟的是讓一個黑人贏了他,讓自己國家及元首顏面無存。可能有許多人認為他不愛國,但我一直相信,任何愛國主義如果違反人性、和人類最偉大的情操相抵觸,這種愛國主義恐怕只是統治者用來愚弄百姓的一種洗腦手段。70年後的今天,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是愛國的,因為他是當時黑暗德國的一盞明燈,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奧運會之後他們便一直保持通信。但希特勒是不可能放過魯茲朗的,1939年歐戰爆發,希特勒指示要徵魯茲朗入伍。魯茲朗寫信給歐文斯說:『我想這是我一生所能寫的最後一封信了,果真如此的話,我祈求你能幫我一個忙。當戰爭結束後,請你找到我兒子Karl,告訴他他的父親是怎樣的人,告訴他當沒有戰爭的時候,在這個世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可以怎樣的。』
1943年他戰死於義大利,年僅30歲。
魯茲朗一生沒有拿過一個奧運金牌。現在已經沒有甚麼人記得1936年德國所獲的33面金牌的得主是誰了,但他的故事仍然繼續傳揚下去。
歐文斯說:『就算把我所有的獎牌與獎杯都熔化,也沒辦法鑄造他當時對我如純金般的友誼呀。』
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 說:『奧運會重在參與而不在取勝,就如生命的關鍵在於拼命而不在於勝利,而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不是征服,而是盡最大的努力。』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從腓立比教會看教會成長的質素
【The Message】Acts 16:11-15
11-12 Putting out from the harbor at Troas, we made a straight run for Samothrace. The next day we tied up at New City and walked from there to Philippi, the main city in that part of Macedonia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a Roman colony. We lingered there several days.
13-14 On the Sabbath, we left the city and went down along the river where we had heard there was to be a prayer meeting. We took our place with the women who had gathered there and talked with them. One woman, Lydia, was from Thyatira and a dealer in expensive textiles, known to be a God-fearing woman. As she listened with intensity to what was being said, the Master gave her a trusting heart—and she believed!
15 After she was baptized, along with everyone in her household, she said in a surge of hospitality, "If you're confident that I'm in this with you and believe in the Master truly, come home with me and be my guests." We hesitated, but she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因馬其頓的呼聲而轉往歐洲。他們隨即起程,從特羅亞開船經過撒摩特喇、尼亞坡里,然後走了約16公里來到腓立比。腓立比是羅馬的駐防城。也是羅馬政府的殖民地在這些城派駐有軍隊及官長(v.20、35、38),並享有羅馬公民權、地方自治及免稅權。
腓立比之所以稱為「腓立比」是為記念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利二世而取。是羅馬的防駐城,這裡也有很多羅馬的老兵,這個城市當時生產金礦、銀礦,自被腓利二世佔領後,亞歷山大藉著此城所生產的財富,征服歐亞非大陸建立亞歷山大帝國。
腓立比是歐洲第一個教會成立的地方,使徒保羅藉此城影響全歐洲,將福音廣傳,而成為一個祝福的城市。
在腓立比,保羅首先遇到女布商呂底亞,及被邪靈所附的婢女。後來被陷害、毒打,上了木狗,下在內監。但保羅和西拉沒有抱怨、懷恨,反而唱詩讚美,結果地大震動,當晚獄卒一家也受洗信主。
當羅馬駐地官長知道保羅羅馬公民的身份後,害怕事情鬧大,趕快央求他們離開。離開以後,聖經沒有太多記載.我們只知道他第三次宣教旅程又短暫經過腓立比(使徒行傳二十6)
十多年後,保羅在監獄寫的腓立比書第一章一節就提到:「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裏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這時的腓立比教會已經成為組織相當健全的教會。
腓立比教會在保羅的心中占有特別的地位,保羅稱他們為“我的喜樂,我的冠冕。(腓四:1)他未接受別的教會的饋送,只接受腓立比教會的(腓四:15 - 16)。
每一個教會都有他的SHAPE;就好像每個人的特質不一樣。保羅與腓立比教會有極其微妙的關係、也有極深不同與其他教會的情誼。為什麼保羅會發展出與腓立比教會這樣關係?今天我們可以從腓立比教會的開設到他後來成為充滿喜樂與愛心的教會發展過程中,來看他的特質:
I.禱告、渴慕追求的教會 V.13
On the Sabbath, we left the city and went down along the river where we had heard there was to be a prayer meeting.
溪邊禱告的群體 非立比教會的開始是一群聚集在溪邊禱告的群體。
「河邊禱告的地方」(參使17:13)
當安息日,到聚會禱告的地方去講道
We took our place with the women who had gathered there and talked with them.
保羅來到腓立比,安息日就去尋找猶太人聚集之處,但因為此地猶太男丁不到十位,所以沒有猶太人的會堂。但在城門外有一處河邊的地方聚集一群一起禱告的人,也方便行潔淨禮。於是保羅、西拉、提摩太、路加,便到那兒與他們談論、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就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
「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
「到了河邊」在《以斯拉記》八章15、21節,有講到以斯拉在河邊跟他們禱告、宣告事情;更有名的是《詩篇》一三七篇1節講到:他們在巴比倫時在河邊坐下,追想錫安就哭了。
敬畏神、渴慕神、追求的態度
聖經說“呂底亞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主之所以會開導呂底亞的心,實在是由于她有愛慕真道的心。她堅持參加禱告的聚會,素來敬拜神,就表明了她對上帝的渴慕。
呂底亞是保羅看見異象後,抵達馬其頓地區遇見的第一個敬拜神,渴慕真道的人,保羅心中或許正在驚嘆神在異象的引領,那位在異象中向保羅呼喚的馬其頓人,難道不正是許許多多象呂底亞這種人嗎?
當保羅開始講道之前,呂底亞的心中已經預備好了。她是一塊福音的沃土,經主一開導,真理的種子一落下,馬上就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從呂底亞身上學習到,她主動追求、素來敬拜神代表她不是遇到挫折才來禱告。她也以謙卑、順服的心接受教導;當我們打開心門,卸下一切勞苦重擔,專心聽神的話。主必樂意將他的話賞給我們!
真信的表現
她不只聽道,還行道:全家既領了洗,就表現出愛心,要留保羅們住下。
呂底亞,此後未再出現,而她就是腓立比教會眾聖徒中的一位。(v.40)記載保羅與西拉出監後,就往呂底亞家裡去會見弟兄;這也表示她的住處已開放為聚會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測腓立比教會可能就因此而設立。
「若有人愛 神,這人乃是 神所知道的。」(林前8:3)
II.革新、突破傳統的教會 V.14;16-40
呂底亞是一個女性的商人,商人的性格-敢突破、冒險
One woman, Lydia, was from Thyatira and a dealer in expensive textiles, known to be a God-fearing woman. As she listened with intensity to what was being said, the Master gave her a trusting heart—and she believed!
呂底亞,是推雅推喇賣紫色布的婦女,紫色布是非常珍貴的材質,從深海貝殼一滴滴所提鍊,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以男性為主的猶太社會,呂底亞竟然能賣這種貴重的布疋,可見她是具有非常智慧與手段的女強人。但她並不因此而驕傲,她知道神的存在,也敬畏神,神就大大「開」她的心門。
呂底亞是上流社會的尊貴婦女,主大開她的心領她信主。反觀這位使女,沒有名字、無人關心、被鬼附、被主人「們」控制、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主依然拯救她、透過保羅使她得釋放。(路4:18)主來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這就是我們所要努力傳揚的福音。
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開始三個不同的人所呈現出來的信仰果實;
呂底亞是個「真心信主」、「一向敬拜上帝的人」,上帝就在她身上作工,使她和她的家成為宣教的主力。
一位被邪靈附身、無法得到生命自由的女奴,她的生命是被人控制的,她的主人利用她斂財。但是使徒保羅醫治了她,使她此後不再被人控制,成為一個可以為福音作見證的人。
一個原本準備要自殺的獄卒,因為使徒保羅和西拉的幫助,全家都接受了基督福音的信息。從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腓利比的教會很可能就是從他們打下基礎的。這三個家庭很可能就是後來腓利比教會的主要成員。
聖經就是要告訴我們:上帝愛世上所有的人,並盼望在基督裡成為一家人!
使徒行傳16章只記載了三個事件:
I.呂底亞全家信主(16:11-15)--代表上層社會的尊貴婦女也追求靈命。
II.將附在使女的巫鬼趕走(16:16-24)--代表無人關心的卑微奴婢主也揀選。
III.獄卒全家信主(16:25-40)--代表羅馬公務員(外邦人)也全家得救。
甲、不分性別 乙、不分地位 丙、不分種族
猶太男人在每天的禱告中,都會感謝上帝沒有造他為外邦人、女人、奴隸,
This is what Jewish men included in their morning prayer: "I thank You, most sovereign Lord, that I was made neither a gentile, a slave, nor a woman."
III.熱情、殷勤款待的教會 V.15
she said in a surge of hospitality款待, "If you're confident that I'm in this with you and believe in the Master truly, come home with me and be my guests." We hesitated躊躇, but she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呂底亞熱心服事使徒
呂底亞受洗了就主動地、強烈的要求:若真的把我當信主的,就請到我家裡來。這是想服事,是很好的,但如果是相反,傳道的人強要大家奉獻、要對我好,就很傷感情。當然有的時候也不能不講,因為這是個責任,但總是傷感情。
如果奉獻的人主動強求要奉獻,那就真是美好無比。就像後面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看到的:馬其頓教會就有這種恩典,他們是再三的求使徒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然後就做得真是非常豐富、非常多。我們今天常常再三的躲、再三的裝假,想要去奉獻;不想去奉獻自己的時間、力氣去愛人,而有人就是願意。
熱情的、歡天喜地的款待,快快樂樂的接待耶穌。
如果我們到人家裡作客,從進屋開始,這個主人就不理你,吃飯不理你、睡覺不理你,什麼都不理,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好像來到北極,在這個地方你一點都不受歡迎。
我們接待耶穌要熱情的接待,用最好的態度來歡迎耶穌。
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冷淡的對待耶穌的,早上起來不理祂,晚上睡覺你不理祂,吃飯你也不理祂,高興你也不理祂,只有病得很重了才來找祂。我們聚會的時候也不熱情,拖泥帶水、慢吞吞的來,聚會的時候也不專心,東張西望,與左右的人講話;我們唱詩也不熱情,禱告也不專心,我想上帝一定覺得在我們中間不被尊重,因為我們沒有對祂表達我們的熱情,我想祂一定常常很傷心,只是祂很忍耐我們。
耶穌到財主西門的家裡,他是一個有錢人,他接待耶穌到家中,同時有另外一個女子來,把香膏膏在耶穌的腳上,哭溼了耶穌的腳,西門心裡想:「到我家來還把一個犯罪的女人帶進來,這個犯罪的女人在這邊不像樣,又是眼淚又是鼻涕的,又用頭髮去擦腳,不成體統。」
耶穌知道他的想法就說:「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給我洗腳,這個女人用眼淚洗我的腳;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用香膏抹我的頭,這個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跟我親嘴問安,這個女人親我的腳。」那個女人比西門還要熱情的對待耶穌,西門接待耶穌,但不是全心熱情的接待,該有待客的禮節,他統統都沒有做到,反而是這個他瞧不起的女人,用最熱情的態度來接待耶穌。
IV.肯給、願意分享的教會 (腓立比書四15;羅馬書15:25-26;哥林多後書8:1-3)
腓立比雖是外邦人的教會,和保羅的關係卻非常親近。保羅在書信中常提到腓立比教會:
羅馬書15章25-26: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哥林多後書8章1-3: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
除了同心興旺福音,腓立比教會也在保羅初次離開後就一直供給他的需要(腓四15)。這是一個支持宣教的教會,一個能夠給出去的教會。
雖然腓利比教會不是很有錢,甚至是極窮,但他們仍樂意奉獻幫助耶路撒冷。而保羅的服事有腓利比教會在背後的奉獻支持,
腓利比書4章15節: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
腓利比書,即為保羅為感謝腓利比教會的奉獻,所寫的一封感謝函。此封書信就如樹的枝幹,除了以感恩作為主幹,還伸展出其他枝葉,成為更豐富的內容,滿有感謝、喜樂、盼望和積極之情。
11-12 Putting out from the harbor at Troas, we made a straight run for Samothrace. The next day we tied up at New City and walked from there to Philippi, the main city in that part of Macedonia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a Roman colony. We lingered there several days.
13-14 On the Sabbath, we left the city and went down along the river where we had heard there was to be a prayer meeting. We took our place with the women who had gathered there and talked with them. One woman, Lydia, was from Thyatira and a dealer in expensive textiles, known to be a God-fearing woman. As she listened with intensity to what was being said, the Master gave her a trusting heart—and she believed!
15 After she was baptized, along with everyone in her household, she said in a surge of hospitality, "If you're confident that I'm in this with you and believe in the Master truly, come home with me and be my guests." We hesitated, but she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因馬其頓的呼聲而轉往歐洲。他們隨即起程,從特羅亞開船經過撒摩特喇、尼亞坡里,然後走了約16公里來到腓立比。腓立比是羅馬的駐防城。也是羅馬政府的殖民地在這些城派駐有軍隊及官長(v.20、35、38),並享有羅馬公民權、地方自治及免稅權。
腓立比之所以稱為「腓立比」是為記念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利二世而取。是羅馬的防駐城,這裡也有很多羅馬的老兵,這個城市當時生產金礦、銀礦,自被腓利二世佔領後,亞歷山大藉著此城所生產的財富,征服歐亞非大陸建立亞歷山大帝國。
腓立比是歐洲第一個教會成立的地方,使徒保羅藉此城影響全歐洲,將福音廣傳,而成為一個祝福的城市。
在腓立比,保羅首先遇到女布商呂底亞,及被邪靈所附的婢女。後來被陷害、毒打,上了木狗,下在內監。但保羅和西拉沒有抱怨、懷恨,反而唱詩讚美,結果地大震動,當晚獄卒一家也受洗信主。
當羅馬駐地官長知道保羅羅馬公民的身份後,害怕事情鬧大,趕快央求他們離開。離開以後,聖經沒有太多記載.我們只知道他第三次宣教旅程又短暫經過腓立比(使徒行傳二十6)
十多年後,保羅在監獄寫的腓立比書第一章一節就提到:「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裏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這時的腓立比教會已經成為組織相當健全的教會。
腓立比教會在保羅的心中占有特別的地位,保羅稱他們為“我的喜樂,我的冠冕。(腓四:1)他未接受別的教會的饋送,只接受腓立比教會的(腓四:15 - 16)。
每一個教會都有他的SHAPE;就好像每個人的特質不一樣。保羅與腓立比教會有極其微妙的關係、也有極深不同與其他教會的情誼。為什麼保羅會發展出與腓立比教會這樣關係?今天我們可以從腓立比教會的開設到他後來成為充滿喜樂與愛心的教會發展過程中,來看他的特質:
I.禱告、渴慕追求的教會 V.13
On the Sabbath, we left the city and went down along the river where we had heard there was to be a prayer meeting.
溪邊禱告的群體 非立比教會的開始是一群聚集在溪邊禱告的群體。
「河邊禱告的地方」(參使17:13)
當安息日,到聚會禱告的地方去講道
We took our place with the women who had gathered there and talked with them.
保羅來到腓立比,安息日就去尋找猶太人聚集之處,但因為此地猶太男丁不到十位,所以沒有猶太人的會堂。但在城門外有一處河邊的地方聚集一群一起禱告的人,也方便行潔淨禮。於是保羅、西拉、提摩太、路加,便到那兒與他們談論、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就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
「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
「到了河邊」在《以斯拉記》八章15、21節,有講到以斯拉在河邊跟他們禱告、宣告事情;更有名的是《詩篇》一三七篇1節講到:他們在巴比倫時在河邊坐下,追想錫安就哭了。
敬畏神、渴慕神、追求的態度
聖經說“呂底亞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主之所以會開導呂底亞的心,實在是由于她有愛慕真道的心。她堅持參加禱告的聚會,素來敬拜神,就表明了她對上帝的渴慕。
呂底亞是保羅看見異象後,抵達馬其頓地區遇見的第一個敬拜神,渴慕真道的人,保羅心中或許正在驚嘆神在異象的引領,那位在異象中向保羅呼喚的馬其頓人,難道不正是許許多多象呂底亞這種人嗎?
當保羅開始講道之前,呂底亞的心中已經預備好了。她是一塊福音的沃土,經主一開導,真理的種子一落下,馬上就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從呂底亞身上學習到,她主動追求、素來敬拜神代表她不是遇到挫折才來禱告。她也以謙卑、順服的心接受教導;當我們打開心門,卸下一切勞苦重擔,專心聽神的話。主必樂意將他的話賞給我們!
真信的表現
她不只聽道,還行道:全家既領了洗,就表現出愛心,要留保羅們住下。
呂底亞,此後未再出現,而她就是腓立比教會眾聖徒中的一位。(v.40)記載保羅與西拉出監後,就往呂底亞家裡去會見弟兄;這也表示她的住處已開放為聚會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測腓立比教會可能就因此而設立。
「若有人愛 神,這人乃是 神所知道的。」(林前8:3)
II.革新、突破傳統的教會 V.14;16-40
呂底亞是一個女性的商人,商人的性格-敢突破、冒險
One woman, Lydia, was from Thyatira and a dealer in expensive textiles, known to be a God-fearing woman. As she listened with intensity to what was being said, the Master gave her a trusting heart—and she believed!
呂底亞,是推雅推喇賣紫色布的婦女,紫色布是非常珍貴的材質,從深海貝殼一滴滴所提鍊,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以男性為主的猶太社會,呂底亞竟然能賣這種貴重的布疋,可見她是具有非常智慧與手段的女強人。但她並不因此而驕傲,她知道神的存在,也敬畏神,神就大大「開」她的心門。
呂底亞是上流社會的尊貴婦女,主大開她的心領她信主。反觀這位使女,沒有名字、無人關心、被鬼附、被主人「們」控制、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主依然拯救她、透過保羅使她得釋放。(路4:18)主來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這就是我們所要努力傳揚的福音。
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開始三個不同的人所呈現出來的信仰果實;
呂底亞是個「真心信主」、「一向敬拜上帝的人」,上帝就在她身上作工,使她和她的家成為宣教的主力。
一位被邪靈附身、無法得到生命自由的女奴,她的生命是被人控制的,她的主人利用她斂財。但是使徒保羅醫治了她,使她此後不再被人控制,成為一個可以為福音作見證的人。
一個原本準備要自殺的獄卒,因為使徒保羅和西拉的幫助,全家都接受了基督福音的信息。從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腓利比的教會很可能就是從他們打下基礎的。這三個家庭很可能就是後來腓利比教會的主要成員。
聖經就是要告訴我們:上帝愛世上所有的人,並盼望在基督裡成為一家人!
使徒行傳16章只記載了三個事件:
I.呂底亞全家信主(16:11-15)--代表上層社會的尊貴婦女也追求靈命。
II.將附在使女的巫鬼趕走(16:16-24)--代表無人關心的卑微奴婢主也揀選。
III.獄卒全家信主(16:25-40)--代表羅馬公務員(外邦人)也全家得救。
甲、不分性別 乙、不分地位 丙、不分種族
猶太男人在每天的禱告中,都會感謝上帝沒有造他為外邦人、女人、奴隸,
This is what Jewish men included in their morning prayer: "I thank You, most sovereign Lord, that I was made neither a gentile, a slave, nor a woman."
III.熱情、殷勤款待的教會 V.15
she said in a surge of hospitality款待, "If you're confident that I'm in this with you and believe in the Master truly, come home with me and be my guests." We hesitated躊躇, but she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呂底亞熱心服事使徒
呂底亞受洗了就主動地、強烈的要求:若真的把我當信主的,就請到我家裡來。這是想服事,是很好的,但如果是相反,傳道的人強要大家奉獻、要對我好,就很傷感情。當然有的時候也不能不講,因為這是個責任,但總是傷感情。
如果奉獻的人主動強求要奉獻,那就真是美好無比。就像後面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看到的:馬其頓教會就有這種恩典,他們是再三的求使徒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然後就做得真是非常豐富、非常多。我們今天常常再三的躲、再三的裝假,想要去奉獻;不想去奉獻自己的時間、力氣去愛人,而有人就是願意。
熱情的、歡天喜地的款待,快快樂樂的接待耶穌。
如果我們到人家裡作客,從進屋開始,這個主人就不理你,吃飯不理你、睡覺不理你,什麼都不理,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好像來到北極,在這個地方你一點都不受歡迎。
我們接待耶穌要熱情的接待,用最好的態度來歡迎耶穌。
很多時候我們是很冷淡的對待耶穌的,早上起來不理祂,晚上睡覺你不理祂,吃飯你也不理祂,高興你也不理祂,只有病得很重了才來找祂。我們聚會的時候也不熱情,拖泥帶水、慢吞吞的來,聚會的時候也不專心,東張西望,與左右的人講話;我們唱詩也不熱情,禱告也不專心,我想上帝一定覺得在我們中間不被尊重,因為我們沒有對祂表達我們的熱情,我想祂一定常常很傷心,只是祂很忍耐我們。
耶穌到財主西門的家裡,他是一個有錢人,他接待耶穌到家中,同時有另外一個女子來,把香膏膏在耶穌的腳上,哭溼了耶穌的腳,西門心裡想:「到我家來還把一個犯罪的女人帶進來,這個犯罪的女人在這邊不像樣,又是眼淚又是鼻涕的,又用頭髮去擦腳,不成體統。」
耶穌知道他的想法就說:「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給我洗腳,這個女人用眼淚洗我的腳;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用香膏抹我的頭,這個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我進門的時候你沒有跟我親嘴問安,這個女人親我的腳。」那個女人比西門還要熱情的對待耶穌,西門接待耶穌,但不是全心熱情的接待,該有待客的禮節,他統統都沒有做到,反而是這個他瞧不起的女人,用最熱情的態度來接待耶穌。
IV.肯給、願意分享的教會 (腓立比書四15;羅馬書15:25-26;哥林多後書8:1-3)
腓立比雖是外邦人的教會,和保羅的關係卻非常親近。保羅在書信中常提到腓立比教會:
羅馬書15章25-26: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哥林多後書8章1-3: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
除了同心興旺福音,腓立比教會也在保羅初次離開後就一直供給他的需要(腓四15)。這是一個支持宣教的教會,一個能夠給出去的教會。
雖然腓利比教會不是很有錢,甚至是極窮,但他們仍樂意奉獻幫助耶路撒冷。而保羅的服事有腓利比教會在背後的奉獻支持,
腓利比書4章15節: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
腓利比書,即為保羅為感謝腓利比教會的奉獻,所寫的一封感謝函。此封書信就如樹的枝幹,除了以感恩作為主幹,還伸展出其他枝葉,成為更豐富的內容,滿有感謝、喜樂、盼望和積極之情。
施工中
佈道家葛理翰的妻子路得Ruth Bell Graham路旁看到一個標誌牌,上面寫著:
「大功告成──謝謝您的耐心」。
“End of Construction—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笑著說但願這些字能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路得於2007年6月過世後,她的願望得以實現。
她的墓碑上刻著中文字「義」(葛夫人生於中國),接下來就是曾讓她會心一笑的那幾個字。
每個基督徒都有這樣的信心,相信上帝的信實會帶領我們完成在地上的屬靈建造。
我們可以回應猶大的讚美說:「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上帝,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於他,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猶大書1章24-25節)
今天,我們正在建築工地上。
猶大的書信乃是激勵我們,要在信心上長進、在聖靈裡禱告,並永遠活在上帝的愛裡(20-21節)。
當然,這樣的建造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過程。我們要向他人顯出憐憫,並要搭救那些靈命瀕臨毀滅的人(22-23節)。
我們的建造總有一天會大功告成!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當計畫來不及變化時
「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 徒16:6-10
究竟一個基督徒該不該有計畫?當我的計畫與上帝的心意衝突時怎麼辦?我如何平衡在上帝的心意與我的計畫?
保羅原來的計畫
I.計畫與巴拿巴一起回去看望第一次旅行佈道所建立的教會(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也就是到弗呂家省、加拉太省一帶人口稠密的小亞細亞省的弟兄們當中去培植堅固他們。 徒十五36
II.保羅後來徵召了西拉與提摩太加入佈道隊;他們想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也就是繼續往亞細亞省(啟示錄七教會地區)佈道。 徒十五41
III.由聖靈禁止不准他們在亞西亞講道於是他們計畫來到每西亞的邊界想往北方庇推尼省去傳福音。 徒十六6-7
計畫來不及變化
I.因為馬可事件與巴拿巴分道揚鑣;巴拿巴帶著馬可到居比路去,保羅與西拉、提摩太形成新的佈道團隊。 徒十五39-40
II.聖靈不許他們向南在亞西亞講道,於是他們轉向往北要往北方庇推尼省去,神卻帶領他們往西來到特羅亞。 徒十六6-8
III.在特羅亞時夜間藉著異象向保羅顯現-『馬其頓的呼聲』。保羅一行人確定神的心意要他們往馬其頓(今天的希臘、馬其頓、羅馬一帶)去,於是將保羅從亞洲帶到歐洲建立教會。 徒十六9-10
IV.路加醫生也適時加入保羅、西拉、 提摩太這個宣教行列。 V.10『我們』 徒十六10
彼亞臣Pierson在他寫的『聖靈行傳』一書中從宣教歷史來看聖靈帶領人事奉的例子,就如同神的靈禁止他們前往一個方向卻引導他們前往另一個方向。他提到幾個宣教歷史的例子:
I.李文斯敦(Livingstone)受到預備前往中國行醫宣傳福音,神卻透過一位在非洲的宣教士的信息改變他的計畫,而差遣他前往非洲。
II.威廉.克理(Willian Carey)原來計畫到南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但神卻引導他前往印度。
III.耶德遜(Adoniram Judson)先前往印度被神驅使到緬甸。
當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安排的時間總不延遲
I.動的與靜的 V.6-10
他們就經過V.6-他們想要往V.7-他們就越過V.8-我們隨即要往V.10--我們以為V.10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見保羅的事奉態度、保羅尋求神的旨意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他不是停滯在那裡什麼都不作、而是他隨時預備好自己、無論神什麼時候告訴他、他總是已經預備好可以前往。
“機會是給預備好的人!”有人一生都在等機會、但機會出現他卻什麼都沒有預備。
他們由亞西亞到弗呂家,由弗呂家到加拉太,又由加拉太到每西亞的邊界,最後又由每西亞的邊界到特羅亞。其中不知改變了多少個地點,保羅還是看不見不明白神明顯的帶領。但等候神的旨意不一定是「靜態」,有時是「動態」的。
How to know the will of God in your life? Just keep moving.
Just do anything in His service and He'll move you where He wants you to be.
《詩篇》廿五篇12節『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一個人敬畏上帝,上帝就會指引他、就會把自己的約指示、就會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
的帶領就在你尋常的工作中持續等候。
Ex.稅吏馬太、漁夫彼得…..
II.啟示並異象 V.9-10
聖經中啟示與異象的發生都是神主動的工作
保羅夜間見到馬其頓的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16:9)。為甚麼需要馬其頓異象?因為去馬其頓傳道是絕對超越了保羅當時的計劃。你看保羅的計劃,亞西亞、弗呂家、加拉太、庇推尼、每西亞、特羅亞等,全部在當日的「小亞細亞」( Asia Minor ),即現今的土耳其內。
從地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保羅並沒有計劃往馬其頓去,他原來只想在(亞洲)在小亞西亞一帶,尋找可以事奉的工場。馬其頓的呼聲是歐洲福音的起始,保羅並沒有想到那麼快就到歐洲去。但是神的計劃與保羅的計劃有很大的分別,所以神就讓保羅見到馬其頓的異象,清楚的告訴他要往歐洲去。
當神的心意與人的計劃有很大的分別時,神有時會主動用奇特的方式來引導人進入他的心意。突然保羅就看到異象了!這次看到這異象,可謂有突破,神終於帶領了,於是宣教方向頓時清楚了。
啟示、預言、異象這一類對個人特別的指引,可說是使徒行傳的特色之一。但聖靈怎樣對他們說話,卻沒有說得很清楚就是一句話帶過;可是對於他們怎樣順服聖靈指引的結果,卻詳加記載。就好像彼得在約帕家中午正看見異象,但他們到哥尼流家的始末卻詳細記載了,並證明了彼得的聽從是正確的,且在工作上明顯有神的同在。
這樣說來,基督徒以怎樣方式明白聖靈的指引,每一個人都可能不同。我們不用過份留心別人用甚麼“方法”得着聖靈的指引,而是要留心當我們一旦明白神的心意時,我們如何一心向着神,願意遵行神的旨意,效法如同聖經中彼得、保羅他們的信心和敬畏神的態度,更從經歷中確定這真是神的引導
當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計畫的周全總不失誤
I.禱告並等候 V.6-7
我們有理由相信,保羅事奉主沒有一天不禱告的,就算保羅在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等地方,都是會禱告吧!不過、神並沒有馬上向他清楚說明自己的心意,而只是用說NO的方式,向他們表明神不要他們在那裡事奉。
還不清楚、怎麼辦?
更妙的事當回應都是NO時,有一段時間都沒有聲音或是清楚的感動。保羅的心會否等到著急呢?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禱告等候神的功課。保羅與同工們,從亞西亞一直行到特羅亞,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幾個星期之間,保羅一直沒有清楚明確的答案,這可真考驗保羅及同工們的信心了,難道神今天不再帶領了嗎?
一本書、書名叫 Does God still guides?(神還會帶領嗎?)當我們一直禱告仍聽未到、看不到神清楚告訴我們,前面的路怎樣走的時候,請問神還是聽禱告嗎?若神仍然聽,為甚麼禱告這麼久神還是沒有反應?
但 Just in time 神總是即時的; 當我們禱告祂已工作、他總不誤事
Ex.當但以理開始禱告、神已經工作。天使來告訴但以理,神垂聽他的禱告。 但以理書十12-13
新和合本 但 10:11-14
他對我說:「大蒙眷愛的但以理啊,要明白我與你所說的話,只管站起來,因為我現在奉差遣來到你這裏。」他對我說這話,我便戰戰兢兢地立起來。他就說:「但以理啊,不要懼怕!因為從你第一日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又在你 神面前刻苦己心,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就是天使長;二十一節同〕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諸王那裏。 現在我來,要使你明白本國之民日後必遭遇的事,因為這異象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
現代中文 但 10:11 -14
天使對我說:「但以理呀,上帝喜愛你!站起來,留心聽我向你說的話;我是被差派到你這裏來的。」他說完這話,我就站了起來,仍在顫抖。於是他說:「但以理呀,不要怕!自從第一天你謙卑地在上帝面前祈求明白這異象的意思,他就垂聽你的禱告。我就是來為你解釋的。 但是波斯的護國天使攔阻我,使我耽擱了二十一天。由於我單獨被留在波斯,有一位天使長米迦勒來幫助我。我來為你解釋將來你同胞所要遭遇的事;這是有關將來的異象。」
每一個禱告神都垂聽。若神不回答我們,自有他的道理,我們的責任是繼續禱告,在弗呂家沒有回應嗎?在加拉太再祈禱,在每西亞沒有回應嗎?到特羅亞再禱告,這就是信心,信心是信神已經聽了我們的禱告,而不是逼神一定要在特定的時候、特定的地點,回應我們的禱告,這就是信神聽禱告。
當我們相「信」神聽禱告之後,我們的禱告便更加的真實了,好像知道了禱告已蒙回應一樣的快樂。不見到神的回應,不等於神不聽禱告,信心教我們知道神是聽了,那末每一次禱告,我們便更加的積極了。
有的時候我們忍耐、等候、尋求神,那清楚的答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事實上這些都是老的問題:好人為什麼受苦?為什麼我會碰到這樣倒楣的事?各位,這些事恐怕都不一定有答案。有的時候很快就有答案,但不管是及時或很慢的答案,有一個終極的答案,就是:我信靠順服神,就絕對沒有錯。
為甚麼主不要一下子就告訴保羅要去馬其頓?而要轉那麼多彎經過那麼多的步驟才到腓立比?
我想如果神一開始就告訴保羅要往馬其頓的腓立比保羅可能永遠不會經過特羅亞,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會經過以弗所取道馬其頓。要是那樣,保羅可能永遠不會認識路加醫生。當我們仔細查考使徒行傳,保羅後來在第三次佈道旅行的時候,是由以弗所坐船往馬其頓去的,那麼他永遠不會來到特羅亞了。
而在使徒行傳十六章10節隱藏一個背景,我們仔細讀會從V.10出現描述代名詞的轉變。那就是從第10節開始出現「我們」、這與前面描述保羅這個佈道團隊以前作者路加都是用『他們』。
“We”Section是由特羅亞開始的。路加醫生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加入,就是將形容宣教隊的代名詞,從「他們」轉到「我們」,表示使徒行傳的作者在這時候加入宣教隊伍了。
神行事總有理由、難怪保羅在羅馬書八28
【新和合本】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NIV】 And we know that in all things God works for the good of those who love him, who have been called according to his purpose.
路加的加入非常重要,一方面保羅的身體開始衰弱了。路加的加入成為他極大的幫助及祝福。另一方面、神也使用路加若還醫生專業及嚴謹訓練以致於神使用他以準確希臘文記錄下耶穌生平-路加福音及初代教會歷史-使徒行傳時,路加的歷史觀十分清楚,並且他可以用文字(當時的國際語言-希臘文)向當時的提阿非羅大人作見證,及所有外邦人作見證;影響那個世代。
不過,有時神的旨意我們不一定今生會清楚知道原因的,有時聖經寫下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而是教導我們真理罷了。
神引導的原則:
神關上一扇門也會開另外一扇門。
神引導不只有消極的阻止(阻止他們前往亞西亞與庇推尼)也有積極的帶領(馬其頓的呼聲)
當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行事的原則總不差錯
神是有次序的神、人會搞錯他總不錯亂,神創造世界萬有是有次序的同樣他行事也是有次序的。
I.主觀與客觀 V.10
從「以為」到『確定』
神啟示是漸進式;神沒有一次就把他們帶到特羅亞或透過啟示異象直接告訴他們往歐洲去、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帶領,就好像拼圖一塊塊拼湊起來形成完整的樣子 – Eugen Peterson翻譯的message英文譯本形容這個過程如同一張完成的Map地圖 All the pieces had come together 所有被拼湊起來
使徒行傳十六章第10節,中文聖經翻譯說「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英文聖經幾乎全部用 Concluding-斷定這個的字眼。
RSV 10 And when he had seen the vision, immediately we sought to go on into Macedo'nia, concluding that God had called us to preach the gospel to them.
NIV 10 After Paul had seen the vision, we got ready at once to leave for Macedonia, concluding that God had called us to preach the gospel to them.
這字原文的意思,是「證明」,表示從邏輯上看,表示經過這些引導加上這個異象之後,他們證明的總結是:前往馬其頓去是神的旨意。
神引導的原則:
不單是主觀的感受也有理性的思辯。(思想自己真實的處境)
我們一生都應學這一個功課,我們是一步一步的跟從主,因為任何時候我們發現行錯了都可以回頭的。
對保羅來說他們行程的轉變太大了,在小亞細亞其實有太多的地方他們還未傳到,所以基本上他們是很難會那麼快想到要到歐洲去的;因此、在他們還未明白神的帶領前,他們是謹慎的判斷戰戰兢兢的仍在亞細亞一帶地方傳道的。
正因這緣故,我們要很小心謹慎判斷把各人主觀意識強加別人身上!
當我們告訴人,「這是神的旨意」時,最好加上,「我相信」、「我想」,不要太魯莽,除非我們十分清楚這是神的旨意。若是神的旨意神也會感動其他尋求神人有一起的感動與啟示。
一個敬畏上帝的人,可以知道分辨這是否出於聖靈的感動!聖靈絕不會作違背聖經真理的事,因為神不會背乎自己。一個越謙卑、越聖潔、越懂神的話的人,在聽神的話、解釋神的話、被聖靈帶領時,才越可能正確;而一個越謙卑、生活越聖潔、越順服主、背十字架的人,不是一個體貼肉體、隨著自己肉慾隨時去做事的人,才可能越在操練熟悉神的話時越來越熟悉;
II.個人與團隊 V.10
同心合一順服的團隊
這個宣教隊的群體成員中,有一樣東西,很值得我們今天效法。保羅得見異象,他們就同心立刻去腓立比。
若從開會的角度看,這個轉變實在太大了,實在需要時間去吸收這突如其來的巨大轉變。不過他們的做法是:「保羅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他們行動是這樣迅速的,保羅與他們交通所看見的,他們立刻就配合。
想一想,若團隊當中有人說,為甚麼我們沒有這感動?為甚麼祗有保羅你看見這異象?不如我們再祈禱一下,看看神有沒有感動我們吧!今天民主的世界就是這樣,在使徒行傳時代並不如此,他們祗要見到神帶領的証據,就立刻跟從。
神引導的原則:
不單是個人、也是群體的
(可以與別人一起分享一起討論達至一致的共識)。
初期教會福音工作做得那麼好,就是因為他們的合一及團隊精神。後來當他們到了腓立比,那知接下來就被害被辱,他們還是不埋怨說,「最不應該是保羅,將我們帶到這裏,看,現在我們被囚在監裏,怎樣傳福音呢?」他們明白,人是被捆綁,福音卻不被捆綁。他們到了腓立比時遇見難處,他們還是認定,那是神的旨意,這個團隊,順服帶領、合作及無怨言,難怪福音被廣傳。
電視有一廣告非常吸引我,內容提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現在的位置,而是你要去的方向。」
Ex.西遊記當他們面對火燄山的攔阻
今天很多基督徒在大的原則上不聽上帝的話,卻想要在個人生活的細節上知道上帝的帶領,那真是緣木求魚。神的旨意是要我們遵行那已知的、最重要,其它就不太重要了;事實上,那個做好了,其它就水到渠成了。
換句話說,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已知的事上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已知的心意是你單單的信靠祂、聖潔、良善、愛神、愛人。在這些事上做好了,神必定會指引你的路。
那麼、即使
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安排的時間總不延遲
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計畫的周全總不失誤
計畫來不及變化時-確信神行事的原則總不差錯
Friday, September 05, 2008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新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堪稱是75歲的韓第回憶錄。書中描繪他一生的重大轉折,也點出許多他對世界發展趨勢、人生、職場、企業演變的看法。
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到底是什麼。當國家變得富裕,大家不必再為生活而苦惱,人們開始覺得,生活不該只是為了賺錢而已。人們並質疑,對人生來說,「成功」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意涵?
生活不該只是為了賺錢 我不清楚台灣的社會狀況。但以西方社會來說,和過去相比,年輕人賺錢相對容易。尤其是在倫敦金融圈工作的年輕人,往往在十年之內就可以累積一筆財富。當經濟無虞之後,他們開始覺得,「我這麼努力工作,賺了這麼多錢,卻一點生活品質也沒有。我應該去做點什麼,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於是,有許多年輕人放下高薪工作,回到學校當老師、作育英才,有的則去環遊世界等。在英國,有三分之一的老師,過去都是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後來他們選擇回到學校教書。
教育的終身化
愈來愈多人在經歷了第一段人生之後,想要回到學校。過去,人們進入大公司上班後,為公司奉獻一生,然後退休,靠著老人年金度日。現在,人們可以有二到三段的人生,他們也許先在大公司上班,接下來到其他行業工作,後來則是為社區服務,諸如此類。現代人通常可以擁有三段為期約15年的人生,甚至更長。
多段人生 讓生命更豐富 如今,人們希望能獲取更多的教育、訓練、合作等經驗,為下一段新的人生做準備。現在很多大學也都做了相關的準備或規劃,你可以在課堂上看到很多40多歲的學生。
企業組織也必須認清這一點,員工已經不可能在公司效力一輩子。他們也許工作15到20年後,便希望轉到其他公司工作,或者去做一些很不一樣的事情。這樣的人生趨勢,我認為更有趣、也更有挑戰性。對企業來說,也可以因此不斷地起用年輕的新人,促進企業的新陳代謝。
就韓第(Charles Handy)個人來說,就有三段的人生。第一段人生是在殼牌(Shell)石油度過,接下來到大學教書。而過去的25年,則是個全職作家。
儘管無法預期自己的人生會如何,但這樣的思維是正確的,現在的年輕人,一生中可能會有三段、甚至四段的人生要走。
為階段性人生預做準備 現在人的一生應該可以活到85歲。也許他的前兩段人生都是在企業組織裡上班,但50到60歲退休時,他們幾乎還有整整25年的歲月可以用來發展第三段人生。所以他們必須在前兩段人生中,做好準備、培養自己,來面對將來的第三段人生。韓第(Charles Handy)在英國出版一本新書《新慈善家》(The New Philanthropists),裡面談到23個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是商界的成功人士,已經累積不少財富,到了40來歲時,想做些事讓人生更完滿,因此決定把錢捐給慈善工作,或是親身參與慈善工作。他們說,賺錢、經營事業確實很刺激,但當他們把錢奉獻在其他人身上、幫助其他人,他們覺得那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
盡早規劃 提升專業能力
如果第一段人生沒有那麼成功,也沒有積蓄多少錢,一樣可以有第二段人生。其實,有些人可以說是被「困住」了,他們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只好繼續在組織裡待上幾十年。
他們雖然名義上有工作,做的事情卻很少,對組織沒有多大貢獻。因為對他們而言,同樣的工作幹了幾十年了,早就失去了新鮮感。這也造成很多人沒事就想請假,能不上班就不上班,因為他們覺得工作沒什麼趣味,只不過是用以餬口。
我們更應該鼓勵這樣的人去思考創造第二段人生的可能,甚至協助他們做好相關的準備。
年輕人應該先進大公司去學各種知識和技能,然後再去小一點的公司測試自己的能力。企業組織也應該了解到這點,甚至協助年輕人去提升專業能力,例如讓他們在下班時間可以回校園進修、攻讀MBA學位。這樣一來,員工不僅會有更高的知識與生產力,同時也會有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上,相輔相成。有家顧問公司的用人哲學是「in-up-and-out」,他們歡迎年輕人進來,給他們快速升遷的機會,然後也希望他們趕緊離開。因為還有很多新人等著進來,他們也不希望公司裡有太資深的員工,更不想付高薪。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耶德遜的聖潔生活規律
1819年四月四日,耶德遜首次用緬語公開講道。顯然他懍於工作責任的重大,必須能夠實行自己所講的,有建立聖潔生活的必要。(林前九:27)以後,歷年更新立志。
1.每天早晚,勤於私禱。
2.絕不有一刻閒懶。
3.限制自然的食慾,有節制並清潔。“保守自己清潔”。
4.壓制怒氣和惡意。
5.作事不存野心,不愛虛譽。
6.不率意衝動行事得罪神。
7.尋機會克己犧牲,作事有益於人,向信的人更是如此。
8.為基督和福音受苦,要以為喜樂;如死是得着,但不自尋死。
1823年八月三十一日,主日,重新立志,特着意第四條。
1826年十月二十九日,主日,重新立志,特着意第一條;並加以下次要的規律:
1.日出即起。
2.每天讀一段緬文,主日例外。
3.持續讀聖經及靈修書。
4.不讀非靈修性的英文書。
5.禁制不看不想任何不潔的事物。
1827年三月十一日,重新堅立以上的規律,特着重第一類二條。
願神賜恩惠,能夠堅守以上的規律,永遠為祂的榮耀,為耶穌基督而活。
J. 耶德遜(Adoniram Judson, Jr., 1788-1850)
一個強有力的聲音
美國脫口秀頂級主持人歐普拉。溫弗瑞是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之一。歐普拉在其脫口秀中獨特的語言運用和強有力的主持風格,在電影電視中的出色表演,以及企業家的卓越才能使她的魅力四射,征服了美國觀眾,成為美國人今天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著名作家Fran Lebowitz曾說:“歐普拉在成人觀眾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她幾乎成為了一種信仰。”(Ferguson 生涯傳記系列-歐普拉. 溫芙瑞)
人們驚異歐普拉. 溫芙瑞是怎樣走向成功的。 她不是一個著名影星的女兒, 也不是一個著名導演的表姐堂妹,而是一個來自美國南部鄉村貧寒未婚的女人的孩子。
歐普拉的童年是艱辛的。她出生在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的叫“Kosciusko”鄉村,母親是一單身未婚女人。幼年的歐普拉是跟隨祖母住在鄉下開始了最早的“播音生涯”。三歲的歐普拉開始學習大聲讀書和背誦兒童讀物。從六歲到十三歲,她同母親住在威斯康星Milwaukee城。在幾年痛苦的性騷擾和性虐待之後,十三歲的她,從家裡逃出,被送到她的父親家裡。在父親嚴厲管教下,她每一個星期必須讀一本書,並要寫一篇書評。“父親認為,我需要給自己一個最好的生活。”成年後的歐普拉相信艱辛的歲月造就了她成為今天的歐普拉,“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做得好而被剝奪權力的少數民族女孩兒,我認為我自己是同其他人一樣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對自己負有責任 - 我必須做好。”
歐普拉。溫弗瑞十七歲時受雇于田納西 Nishville WVOL電臺,開始了她真正的播音生涯。與此同時,她在大學主修語言交流和表演藝術課。1976 年,她加盟巴爾地莫WJZ-電視擔當新聞聯播主持人,1978年,她的脫口秀天賦在她主持的“大眾說話”中被發現。即而在1985年她成為歐普拉。溫芙瑞脫口秀主持人。同期,她涉獵影視界,她在1985年電影“紫顏色”中的出色表演獲得奧斯卡和電影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提名。之後,她成立了電影電視製作公司並運作成功。1988年,歐普拉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屬自己所有並獨立製作脫口秀節目的女性。1991年,對自己童年性歧視記憶猶新的歐普拉提出建立有關對兒童性虐待宣判和取證的國家資料庫的提案。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歐普拉法案”,使之在全國執行。
今天的歐普拉。溫弗瑞是一位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傳媒人,演員,製片商,出版商,社會活動家。貫穿她的一生,她抓住了上帝給她的每一個機會。 她也曾失敗過,但是更多的是成功。她的成功在世界公眾的生活中得到了增強。
歐普拉-給年輕人的三堂課
經濟衰退,年輕人失業率高漲。七月,主計處公布上半年台灣失業率為三.九%,其中,大學以上的失業率更高,達四.四%。這樣的「苦境」,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已是無法忍受的難堪。但對生在密西西比未婚青少年媽媽家庭、九歲就被強暴、十四歲自己也未婚生子的黑人電視明星歐普拉(Oprah Winfrey)來說,大學畢業已經是個奢侈。
十九歲念高中時,就開始在廣播電台兼職,歐普拉一路把自己做成全美收視率最高的電視主持人,創辦最大的媒體王國,並幾乎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歐巴馬的競選伙伴。
今年,五十四歲的歐普拉,終於在對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演講中,講述自己這個不漂亮、學歷也不好的黑人女性,是怎樣面對失敗?如何找到快樂的?
且聽她傳授的三堂課……。
(以下為談話整理)
過去幾週,只要有人問我忙什麼?我說:我準備去史丹佛大學演講。事實上,我連田納西州立大學都沒有畢業。
其實,這整個世界,我們所居住的宇宙,就像個大教室,等著我們一個學分、一個學分去學習,有時必須重修、補考,甚至被當掉了。
我的秘訣是,毫不遲疑打開試卷,用真正的我去面對,從中學到自我改進,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被理解,與成長。
這跟我今天要談的三件事:感覺、失敗與快樂,息息相關。
大學退學一年後,巴爾的摩地方電視台讓我播報晨間新聞,對當時二十二歲的我來說,得意極了,心想終於可以照著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知名的美美女主播。
我四十歲時,很高興當時的美夢並沒成真。
很高興美夢沒有成真
因為一開始我的「感覺」就不對。先是電視台要求我改個名字,改成一個比較容易記,帶點甜姐兒氣質的名字。我越想越不對,心想,不管好記不好記,那終究是我的名字。因此堅持不換名字,
接著電視主管又說他們不喜歡我的長相。的確,我跟傳統的主播美女長得真不像。他們把我送進美容院,把頭髮燙起來,不消幾天,捲髮全垮下來,怎麼梳也不行,我只好全部剃光,重頭來過。
但讓我更難捱的,是成天播報那些意外事件的悲慘新聞。雖然我知道記者的職責,只是記錄報導。但直覺告訴我,我必須為這些人做點什麼。
於是我開始在報導火災的同時,也給災民送上毛毯。八個月後,我被新聞台開除了,但受制於我們簽的合約,他們把我轉去主持一個談話節目。我一上場,立刻感覺這才是我真正要做的。我發現電視不只是娛樂,也能幫助人。
第一課:誠實面對感覺
要講的第一課:就是相信你的「感覺」。做你覺得有意義的事,不論領多少錢,每天的工作都像是一種賞賜。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是對是錯?不要慌,你總是知道的。感覺,就像你生命中的GPS導航器,會引導你做或不做。你的情感會帶領你,竅門是每次做決定先管住你的自我(ego),細細問你的心。我做的每個對的決定,都來自內心的感覺。
當你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時,靜下來,完全地靜下來,直到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不僅會改善你的生活,也會讓你的職場工作增加競爭力。今天,個人成功的路徑不再靠邏輯、規則、線性思考,而是感情、喜悅、動機。
另外,我必須重新定義「成功」。老實講,有錢真的不錯,我喜歡錢,特別是在買東西的時候。
但有很多錢並不表示你成功了。你不但得有錢,還得讓你的工作有意義,因為意義能帶給你真正的富足。當你的身邊充滿了你信任、珍惜的人,而他們也同樣珍惜你,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第二課:從失敗中學功課
接著我要談談失敗。沒有任何人一生風平浪靜,每一次危機、每一個困境、每一度失意,我都會問自己:「你學到什麼?」只要你從摔跤中學到教訓,就站起來,拍拍灰塵,繼續走下去了。否則,失敗總是會換一種樣式,繼續出現在你面前,你得補考,考不過就得再考。
大家知道我在非洲為一貧如洗的女孩們辦學校。我發現我給她們的,遠不及她們給我的,那就是樂觀。這也是我今天要說的最後一課,如何尋找幸福?這聽起來是一個廣泛的大題目,但是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方法。有首詩寫道:「不要為贏得戰役而活,不要為結局而活,要為當下而活。」你得活在當下,因為不論過去有多少歡樂,現在都用不上。
同時,詩人也指出:不要只為自己而活。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除了活在當下,你還得為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意義而活。往前行必須有所回饋,生命中最可貴的,就是你能夠回饋。
當你受傷,就去撫慰受傷的人。當你痛苦,就去幫助痛苦的人。當你陷入一團糟,唯一走出迷霧的辦法,就是帶別人走出迷霧。這個過程,讓你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第三課: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
因此,不論你在哪個領域,就讓你的工作,成為一種回饋。這將使你的生命更有價值,也會讓你感到快樂。我始終熱愛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但真正令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不只在電視機鏡頭前工作,還能夠藉著節目行善。
天啊,又要開會!
沒有設計好、控制好的會議就好像時間的吃角子老虎,花再多銅板也是白白浪費。所以要是有一天,輪到你召開會議,記得不要重蹈浪費時間的覆轍。
首先要自問:這個會議是不是行動的替代?我能不能不找別人,自己就做好決策?真的有必要找人參與,也應該優先考慮用電話的方式,開會能免則免,萬一效果不當,浪費掉的時間都將因為乘上出席人數而倍增。
勢必需要開會的話,第一步先以書面邀請,明確交代你希望決定的事情,而不單只是列出考慮事項。
例如,要是你請幾個人到你的辦公室來「討論」產品線,你事實上只是請對方進來聊天而已,達不到你所要的效果。再看看下面這種處理方式:
致:甲、乙、丙、丁
主題:產品線
我希望在週二下午三點,請各位或各位的代表到我辦公室參加為時一小時的會議,以決定下列有關產品線事項:
1.我們的產品組合是不是複雜到妨礙有效率的產銷?
2.減少不同包裝尺寸的數目能否有助於節約?
3.巿場能否接受?
4.如果要縮減產品線與尺寸種類,應由那些開始?
收到這張備忘的人前來開會時,將能完全掌握事情狀況,而且也有機會預作考慮與計劃。
會議要準時開始,按議程逐項進行,儘量使每項主題都獲得某種程度的決議,或者指派進一步行動任務,不要讓會議拖過預定的時間。而且開會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記得在會議結束前複述一遍會中的決議與指派任務,很多人經常開完會後滿頭霧水,不曉得到底決定了什麼事,誰應該在什麼期限之前完成什麼工作。
因此,另一個謹慎的做法,是在開完會後儘早再發一張備忘給各與會者,確認決議、任務與執行期限。這道手續省略不得,它能確立分工與責任歸屬,也能讓寫備忘的你藉此評估自己是否達成了開會的目的。
輔佐主席有效管理
換過來說,要是你參加別人(例如你的老闆)主持的會議,對方因為沒有把握開會技巧而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浪費,該怎麼辦?
你當然不能枯坐在那裏發呆,事先如果知道上司沒有準備議程,不妨建議他考慮一下,議程「可以避免屬下的討論離題」;要是對方的會議經常沒完沒了,不妨私下建議改在十一點半或下午四點半等,接近休息或下班的時間開,「避免話多的人不小心忘了時間」;要是你的上司在某個主題上遲遲下不了決議,影響到其他主題的進行,不妨自告奮勇,替會議作紀錄,這樣就有了中途插嘴的藉囗:「我們還有其他的主題要討論,不過,讓我確定一下我的紀錄沒錯,剛剛一直討論的東西到底有了什麼決議?」
你之所以受邀開會,不外因為對方相信你能有所貢獻。而你的最大頁獻通常就是輔佐主持人有效管理會議的進行,因此,不要只是列席,該說的,請盡量說。
天下雜誌 138期
北京奧運「人口金牌榜」
奧運閉幕,中國驚人地拿下51金及總獎牌數100面,堪稱最大贏家。不過在澳洲人佛賽斯(Simon Forsyth)所做的「人口金牌榜」上,牙買加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佛賽斯是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他實在厭煩聽到「美國人在奧運會大勝」,因此自1996年起,就發布自己的「人口獎牌榜」,以參賽國家/地區每百萬人產生的金牌數、獎牌數和獎牌加權數,排名各國表現強弱。
在佛賽斯的「金牌榜」上,以每百萬人產生的金牌數排名,牙買加斬獲6金,每百萬人產生2.16面金牌,高居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巴林,雖然總數僅1金,但每百萬人產生1.41面,第三的是愛沙尼亞,每百萬人0.76面,總數1面。兩大強權中國和美國,在排行榜僅列第47及第33名,在所有得金國家中,印度排名最後(第55),每百萬人僅0.0009面。
「人口獎牌榜」第一名是巴哈馬的1銀1銅,每百萬人6.54面獎牌,牙買加退居第二,冰島拿下最後的手球銀牌,使他們一舉衝上「人口獎牌榜」第3名。依據這種算法,人口少的國家反而占優勢。
佛賽斯說,他想表達的是,獎牌爭奪的表現方式不是只有1種。「在奧運得到最多獎牌代表著什麼?就僅僅是你比其他對手國贏得更多獎牌。」他表示,就算用人口計算,意義也不過是「從平均人口來看,巴哈馬獲得的獎牌數較多。」佛賽斯認為,人們總是想從排名上看出比其本義更多的內容,但其實這不過是一種統計結果。
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賽的中華代表團,在這屆拿下4面銅牌,無法進入金牌排行榜,但以台灣2300萬人計算,在「人口獎牌榜」排名第61,每百萬人產生0.175面,若計算獎牌加權數(金牌4分、銀牌2分、銅牌1分),我們則排名第68名。
佛賽斯的人口獎牌統計網址:http://simon.forsyth.net/olympics.html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