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4, 2008

學習獨處


『曠野』正是我們得力的地方;聖靈之所以把耶穌引領到曠野、是為了確保耶穌以最佳的態度來面對試探。聖靈也會因同樣的理由將我們領到曠野去。

Tuesday, April 08, 2008

愛的禮物


這幾天忙到心情有點亂了,晰婷是我最親密也是最瞭解我的。她這兩天提醒我一些我內在生命中沒有注意的事。我雖然知道但是當下真的有點沮喪。

下午晰婷出去辦事回來,突然告訴我對我說:『我要送你一個禮物!』我心想、嗯!什麼禮物?他很少說要送我禮物,大都是我送她禮物比較多阿!

結果、他拿出他買的一個背包給我,並跟我說這個背包送給你,因為你現在要常出差開會,背包裡面還可以放手提電腦如果出去兩天背這個背包、很方便。

我心裡真的好感動、因為他看我最近出去開會背的背包已經用了十多年都快壞了,他想到我喜歡背背包。最近、我們在教會上『如何教導好品格的小孩』作了一個測驗是-愛的語言,他知道我喜歡肯定的言語和小禮物,哈!我真的好喜樂、上帝給我一位最棒的妻子、他瞭解我、我也要重新開始囉!
忠和 加油!!

Saturday, April 05, 2008

給我們一個政治家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
2006年6月27日,國會進行罷免總統的投票,我曾經針對陳水扁總統寫了〈今天這一課﹕品格〉,說,
一個國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4個核心的責任
第一,不管國家處境多麼艱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國家為榮,使國民有一種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勢力如何強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認同感,對國家認同,對社會認同,尤其是對彼此認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國家的長遠願景。人民認同這個願景,心甘情願為這個願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聖人,但他必須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對外代表全體人民,對內象徵社會的價值共識。
小學生在寫「我的志願」時,還可能以他為人生立志的效法對象。
今天是2008年3月18日,距離總統選舉還有3天。2300萬人在思索﹕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
《2》
初到歐洲時,一個完全沒人在意的街頭小細節被我看在眼裏。
過十字路口時,人們不耐煩地等候紅燈轉綠,總有一半的人,兩邊張望一下,腳步不停,一個箭步就搶穿過了紅燈街口。但是,如果在等候過街的一群人裏,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手裏牽一個幼兒,站在路口,我發現,那一整群急躁的人就忍,忍,忍到綠燈真的亮起,才開始快快走動。
那牽手的父親或母親,可能在滾動的人群裏低頭跟孩子說話,「你看,紅燈不能走,要等綠燈。」
我很驚訝﹕這是什麼樣的社會默契啊。不需要開口,一群不相干的人都知道,而且接受,而且切身實踐一件事﹕
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所以,不要給孩子錯的示範。
同樣的默契,也有別的表達方式。開車經過美國的鄉野,經過一片一片漫無邊際的玉米田,突然出現一個小村。進村的第一個牌子,寫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標語,而是,這麼一句話﹕
我們村子有53個孩子。所以請慢慢地開。
這是村民和過客的默契﹕為了孩子的幸福,請以身作則。
06年百萬台灣人穿上紅衫到凱達格蘭大道去抗議時,我曾經在午夜時穿越廣場。疲憊的人們彼此交談,認識的與不認識的。穿越整個廣場,最常聽見的一句話,起起落落在廣場的夜空裏,就是﹕你教我們怎麼教孩子?
08年3月16日,身為教育部官員的莊國榮面對群眾,用正常的父母禁止孩子說出口的穢語侮辱馬英九過世的父親。他當晚就被迫辭職,並且道歉。我可以想像,當時在現場的「綠營」父母們,錯愕之餘,心裏想的,多半也是這麼一句話﹕你叫我們怎麼教孩子?
有一種東西,是不管歐洲美洲,都緊緊抓不放的;有一種東西,是不管藍營綠營,都真正在乎的,那個東西,叫做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可以因階級、因族群、因利益之所導、因意識形態之所在而有所分歧,但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未來,卻是最大的公約數,它絕對超越政治,無關立場。
《3》
所以,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總統?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應該是,誰可以給我們6歲的孩子最好的環境長大,誰就是最好的總統。
6歲的孩子正要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小學,開始他社會化的過程。國家,透過政府的運作,正要開始塑造他的人格、培養他的眼光、訓練他的智能、決定他的未來。我們把孩子交給學校,也同時把他交給了這個國家裏頭所有的機構──教育部決定了他將如何學習、學習什麼,文化部將影響他的品味,國防部決定了他離戰爭或和平有多近,經濟政策會影響到他18歲時有多大能力去面對競爭,環境政策會影響他的健康,媒體政策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和見解,外交政策會影響到他作為一個國民的自尊或自卑……
這些國家機構所制訂的規矩、政策、法律,都可能形塑社會的風氣。為政者不廉,社會就貪;為政者不公,社會就爭;為政者亂法犯禁,社會就上下交征利;為政者挾私好鬥,社會就黨同伐異。
總統是什麼?他就是我們將這所有機構託付的人,我們同時將自己6歲孩子的未來也託給了他。
當我們為6歲的台灣孩子想時,我們的思索就不再局限於4年或8年這一個小方格裏了。我們會深思:這4年或8年會直接造成怎樣的12年和16年?16年後,6歲的孩子才剛剛大學畢業──他會變成一個什麼素質的人?他會有什麼樣的教育準備去面對全世界?
以這樣稍長的線來思索,我們可能就會發現眼前吵翻天的許多問題,譬如市場是中還是台,譬如開放幾個港口來三通、每年賺幾個觀光客,都顯得「短」,而比賽誰更愛台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4》
我認為6歲的孩子的未來,是最根本的政治標竿,因為他的未來,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
如果我是那個牽孩子的手要過紅綠燈的人,面對十字路口,我會選這樣的人作總統﹕
第一他有基本的品格
不,他不必是聖人,他只要在孩子面前不闖紅燈就好。他只要做到所有的小學老師都會教孩子的基本道德就很足夠﹕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偷竊。所以總統必須廉潔自持,一介不取。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對人粗魯。所以總統不能口出惡言,他所挑選任用的人,也不能口出惡言。
小學老師說,「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就是為人溫潤,心地善良,對人謙恭,勤儉度日,禮讓弱者。所以總統懂得「溫良恭儉讓」的道理就行。他和他任用的人,都必須知道,權力與謙卑就是要成正比。
選擇這樣的總統,我不必擔心6歲的孩子會以凌弱為神氣,以粗暴為威風,以鬥爭為成就。
《5》
第二他有無限大的包容力
我不願意再讓6歲的孩子去目睹中正紀念堂的拆或草山行館的,也不願意再讓孩子坐在歷史課堂裏聽老師說,教科書又改了,她不知怎麼教。我更不願讓孩子在拆和之後,又以同樣的方法被迫去目睹原物的重建、牌匾的歸位,或者看見教科書以同樣的粗暴方式又改寫回來。
我希望台灣6歲的孩子在真正的、不打折扣的自由風氣中成長。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論是荷蘭城堡、大清炮台、抗清遺址、日本神社、蔣公行館,拆除或立碑,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不論地圖是站看還是躺看,不論歷史要從這頭寫還是那頭寫,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要急把我們的黨、我們的團的立場用權力和命令交下,不要把我們自以為是的結論強迫灌給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首先學會包容歧見,聆聽異議,讓台灣的孩子首先學會文明而深刻的思辨吧。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有那個胸襟說,真的沒有「藍」跟「綠」了,讓我們為受傷的手塗上紓緩的藥膏,讓我們彌補隙縫,讓我們從此謹守公平的原則,以無限的包容尊重彼此。把「愛台灣」的定義變成「愛台灣的民主自由」。
《6》
第三他有寬闊的全球視野
今天台灣的孩子,打開電視幾乎看不見國際新聞,翻開報紙幾乎讀不到國際分析,坐在教室裏,公民老師問他「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他的學校裏,很少外國同學,他的生活圈裏,沒有人談國際的事情。當他和父母坐下來吃晚餐,電視上國家的執政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愛台灣」;反對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我也愛台灣」。群眾,則狂喊「台灣優先」。
我希望台灣6歲的孩子,能夠在從容不迫、理性而開闊的氣氛中長大。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台灣太小,自我封鎖是致命的,讓我們打開所有的窗吧。
我希望他會說,讓我們停止對中國大陸妖魔化,把自己「小白兔化」,讓我們把巨人似的大陸和小小的台灣都放到一個全球的地圖上去,用全球的眼光、戰略的思維、未來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新加坡在龐大的穆斯林環圍中,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技術的?卡達(卡塔爾),夾在強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強大的西方世界之中,是如何周旋平衡的?台灣,要怎樣掙脫捆了60年之久的「兩岸」思維,開始用全球的眼光去重新界定和大陸的關係以及自己的處境?
我希望選出的總統會要求他的教育部長說﹕台灣的孩子需要培養全球公民素養。我們要努力教會未來的公民三件事﹕一,讓他深刻地認識國際歷史和複雜的全球議題;二,鍛煉他的公民能力,使他懂得如何思考、辯論,懂得如何進行組織、串連,學會和國際社會協商、合作以及訂定遊戲規則的所有技術和手段;三,培養台灣孩子的寬闊胸襟。他所關懷的人權、公平、正義等等價值,不僅只限於台灣,而可以擴及全球。非洲的戰爭難民、中國大陸的愛滋孤兒、柬埔寨的貧窮失學兒童,都可以是他關懷奉獻的弱者。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會說,以台灣的經濟力量和公民社會的「軟力量」,未來的台灣對於全球人類社區是可以有更大的貢獻的。所以,我們要培養胸襟開闊、眼光遠大、有理想有能力的少年,為這樣的貢獻,有所準備。
有這樣的總統,我才可以想像,台灣今天6歲的孩子,將來可能可以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全球公民。
《7》
第四他有悲憫心
我不知道今天台灣6歲的孩子怎麼看外籍新娘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他是否會瞧不起身旁的小伙伴,因為人家說,那小伙伴的媽是個越南人、印尼人、大陸人?他的父親和母親是否會以極其輕蔑的口吻或粗暴的凌虐來對待家中那膚色較深的看護或傭人?
如果6歲的孩子看見的成人,都是這樣以強凌弱的,而且以種族、經濟地位和政治立場來作分野,我不知道要怎麼教孩子「人權」這個概念。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是個有悲憫心的人。有悲憫心的他,能夠將心比心體會弱者的痛苦,因為體會弱者的痛苦,他會把保護弱者看作施政的重點,而弱者,可能包括外勞、外籍新娘、遭歧視的同性戀者、經濟受剝削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真正有悲憫心的總統,才可能是個人權總統。
整個社會是關切人權的,我們6歲的孩子,也才可能在將來長成一個把人權看作核心價值的公民。
《8》
台灣人總共才經歷過幾個總統?蔣氏父子、李登輝、陳水扁,算是三代。第一代是強人總統,第二代是從強人艱辛過渡到民主的總統,要「破」許多東西,也要「立」許多東西,但「破」與「立」之間,很多的犬牙交錯。第三代,就是陳水扁,政權徹底轉換後第一個民主實驗。他,完全的不及格,然而他個人的不及格並不等於台灣人的不及格。事實上,陳水扁的8年對台灣民主特別有貢獻﹕他使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要什麼樣的總統,切膚的教訓,無比分明。以後什麼人當選,大概都不會再重蹈覆轍;台灣人,是更成熟了。
經過這三代,台灣人真的有理由希望﹕給我們一個政治家,不是政客。
政治家和政客一樣,也要懂得民主的精算和權力的技術,但是我想政治家和政客之間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政客只看見眼前在廣場上搖旗吶喊的成人,政治家的心中,卻一定有一個6歲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他真心在乎。

成為領袖第一步 - 認識自己


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 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成為領袖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作為一位有效領導人的第一步是照鏡子;也就是先領導自己。面對自己!

耶穌要我們首先自我檢視、先匡正自己的作為,之後才能領導他人。一個認清自己有限並不斷自我學習改進的領袖才是好的領袖。


領袖須知



  • 一個好的領袖絕非只是去稱王而已,不光是知道自己能作什麼,更要謙卑的知道自己不能夠作什麼。

  • 一個真正的領袖是要有影響力的人

  • 領袖不只是要帶領人往前走,也要細心陪伴這些跟隨者並且期待這跟隨者有一天也會成為成功的領導人。

  • 一個好的領袖要懂得領導別人的心,把人心中的信心和愛心引導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追隨者的典範。

  • 一個領袖是要建立於誠懇、關愛、謙卑的基礎上。

Google 會思考的創新引擎


Google似乎實現了資訊科技專家嚮往、卻很少實現的願景:科技不只應用於支援公司的業務,更應用來創造策略性機會,規畫資訊科技架構時,就應謹記「創造策略性機會」的目標。我們相信,Google很可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實務典範。
如何以Google為師?
Google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之大,極少組織能望其項背,但還是可以仿效Google的做法。
1:控制自己的生態系統
Google就像拱門上方中間那塊鞏固整體結構的「拱心石」(keystone),把所有磚塊維繫在各自的位置。Google擁有自身所處的生態系統,也是這個系統的營運者,可以控制系統的演變過程,並且很有效率地取得系統創造的大部分價值。系統內的每一筆交易都要經過Google的平台執行,因此Google明白有哪些伴隨交易而來的完整資訊,也能取得那些資訊;所有可能創造營收的來源,都以Google為樞紐。
2:運用架構控制力量
Google和開發出某種應用的第三方,都不知道顧客是否覺得這項應用很實用,因此第三方開發者也許不想一開始就和Google協商合約和如何分配收入的問題。顧客得到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取用豐富的創新;Google得到的好處是,能夠獲得額外的流量來源,吸引更多流量造訪它的平台;開發者的好處則是,如果他們推出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足夠價值,他們就能跟Google展開談判,討論收入分配協議。但能不能擁有架構控制權,取決於Google是否有能力追蹤新服務的表現、是否有能力選擇要不要供應某種服務,以及那項服務功能的大部分價值是否來自Google。
Google文化DNA(1):把創新當成分內工作
Google能夠成功創新的明顯理由,就是把創新排入員工的工作時間表。Google的員工按照公司規定的創新時間分配制度工作,而Google的新構想往往是由基層員工開始發想,再向上推動。技術性員工依規定,得花80%的時間在搜尋和廣告這兩項核心業務,20%的時間用在自己選擇的技術性專案。
Google文化DNA(2):消除每個轉彎處的摩擦
員工必須根據自己的構想,做出原型版本、試行運作,並且進行對照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找實際的使用者來測試;通過審核後,才能成為正式授權的專案。Google 的創新方法是高度即興式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機會研發新產品或新功能。由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影響力,因此Google不只吸引高素質的員工前來投效,也創造大量的新構想和新產品。
Google文化DNA(3):讓市場選擇產品
新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Google並沒有一套宏偉的規畫。相反地,Google的高階主管認為,使用者會決定創新的成敗,總有些產品會暢銷、彼此相輔相成,而有些產品會逐漸式微,隨著這些發展,公司的策略也會逐漸浮現。Google的產品策略,可說是「向群眾取經」(crowdsourced)。這個過程的重點,不在於找到完美的產品,而是創造許多可能很有用的產品,然後由市場決定何者最好。Google的設計原則,包括「先求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以及「先求實用性,再談可用性」。
Google文化DNA(4):不怕失敗和欣賞混亂
繼搜尋和廣告之後,Google正在尋找第三樣暢銷商業產品。它的做法是推出多樣產品,期待其中一些能夠造成轟動。既然採用百花齊放的策略,勢必會有許多產品失敗。但是Goo le的高階主管不怕失敗,甚至鼓勵失敗。施密特向《經濟學人》(Economist)說:「拜託,要失敗就失敗得快一點,這樣才能再試一次。」
談到Google的創新,「混亂」(chaos)一詞就會浮上心頭。秀娜.布朗當上Google事業營運資深副總裁前,和人合寫過一本書,副題為「策略是有組織的混亂」(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布朗的部屬、人事單位主管拉斯洛.波克向《經濟學人》表示:「我們算是滿喜歡混亂的。人們彼此碰撞,不知何去何從,創意就在其中產生。」這表示,從Google土地上冒出的革命性新產品,並不會一出現就馬上受到重視。
創造為成長奠基的文化
從技術和資料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公司都不難採用Google那種分析性和民主化的創新決策方法。真正讓Google脫穎而出的,其實是企業文化。
Google的文化相當獨特,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只有部分層面與Google相似。那主要是技術掛帥的文化,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創意品質和技術才華才能出頭。從Google倚重預測市場,就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視員工的才智和意見。同樣地,把創新排入工作時間表,表示它極為重視員工的創造力。Google也試著在知性面提供許多啟發刺激,這是向最優秀、最聰明的技術專家學習討教的大好機會。有位員工在Google Jobs網站上說,他最喜歡的福利,是公司定期舉辦的「科技漫談」(Tech Talks)演講系列,邀請世界各地的傑出研究人員來演講。
在網路時代創新,必須具備一些動態的能力,包括預測市場的變化,迅速供應新產品和新功能。Google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和心力,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培養創新成功的能力;並且在組織文化和創新流程等方面,率先使用一些方法,不斷吸引高素質的員工。Google也為生產力和成長,樹立起21世紀的新標準。如果公司雇用知識工作者,並且需要創新,你還能夠慢慢觀察Google的做法長期是否奏效嗎?你恐怕應該快點跟進效法才對。


(本文取材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08年4月號,作者艾爾是美國麻州貝伯森學院科技作業、資訊管理副教授;戴文波特是貝伯森學院的總統卓越資訊科技與管理教授)

Friday, April 04, 2008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Galileo Galilei Italian astronomer & physicist (1564 - 1642)


我不相信 上帝賦予我們的感受、理性、智能,卻希望我們棄而不用。

伽利略 (1564 - 1642) 意大利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 1564 -1 642)

Google設文化長 引領新風潮


Google公司以開創網路科技新紀元著稱,其文化也是企業爭相效法的標竿。去年夏季開始擔任Google文化長的蘇利文(Stacy Savides Sullivan)接受專訪時說,她的任務很單純,就是保持Google獨特的文化,讓Google人感到快樂。
Google創立之初的核心價值 - 扁平化的組織、減少階層架構、協調合作的環境
Google文化的特質是團隊導向、高度協調,和鼓勵員工以非傳統、不同於以往工作的方式思考,並且秉持正直和造福公司及世界的精神工作
在Google文化長的蘇利文(Stacy Savides Sullivan)眼中,具備Google精神的員工很有彈性、能順應環境,不注重職銜和階層,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Google在招募吸引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才除了確定應徵者擁有必要的技術和經驗外,也強調良好的文化條件和團隊精神。
Google以內部的「快樂調查」聞名業界。這項調查,目的是了解Google員工是否快樂,以及公司如何留住員工。快樂調查讓Google公司了解員工對公司的投入程度、程度高或低的原因,和員工投入對員工本身與公司管理的影響。Google根據快樂調查的結果,提供員工各種職涯發展和成長的機會,而非據以決定給員工更多股票選擇權或加薪。
Google員工最喜歡的福利是食物。Google在各地的辦公室提供午餐,空間夠大的地方有聘請廚師掌廚的自助餐,但大部分辦公室是外燴午餐;所有食物都講求有機和健康。
Google不久前推出可轉換股票選擇權計畫,讓員工可以透過線上拍賣,出售持有的股票選擇權,立即落袋為安。

承擔責任


衣索比亞前皇帝Haile Selassie說:『在人類歷史上、有能力行動卻袖手旁觀,知情者卻三緘其口,正義之聲在最迫切、最需要時保持沈默、邪惡是因為人的不作為,方能伺機橫行。』

健康的秘訣-良好的運動習慣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07年指出:『環境、基因遺傳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各是20%、醫療服務占15%、生活習慣則占45%』;美國疾病預防總署 2000年的研究,美國人的健康因素47%是受個人行為影響。


唯有養成運動等良好習慣、才能變得健康。

健保不能讓民眾更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大保障。

同樣;建立良好的屬靈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起而力行是我們靈性健康的秘訣。

先是好人才能成為好的領導人


生存在一切以「成功」為導向的社會中,各個書店莫不堆滿了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卓越的領導者」的書籍。而書中所舉的例子也多半是在各行各業成功的人士:在商界是賺大錢的人,在政界是當大官的人,在學界是有大發明的人,在藝文界是得大獎的人……;似乎”事業成功”的人才是卓越的領導者。

其實一般人很難具體地說出「卓越領導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倒是多半能夠輕易地列舉「拙劣領導者」的特質。「拙劣領導者」有什麼特質呢?隨便一問就是一籮筐:

1. 讓人惱火的偽君子、無法和部屬開誠布公

2. 威風八面、迫使別人屈服於他的意志

3. 揭人之短、痛斥部屬的錯誤

4. 頤指氣使、自覺高人一等

5. 指揮管控他人、不肯承認自己的缺失

6. 言行不如一、說一套做一套

7. 永遠把自己的好處放在第一順位、犧牲別人所應得的獎賞

8. 總是不忘誇大自己的優越和重要性

9. 妄自尊大、視別人為他的服務為當然

10. 猜忌多疑、像隻老狐狸

11. 舉止傲慢、不尊重他人

12. 凡事居功、喜歡獨攬光環

13. 自我中心、既短視又急功近利

14. 吝於讚賞他人、卻喜歡被人奉承

15. 任用親信、而非有才之人

16. 巴結上司欺壓部、屬吝於為部屬爭取應得的福利

17. 注重外表的光鮮、缺乏內在的氣質

18. 殘酷無情、人才用過即丟

19. 缺乏誠信、說謊成性

20. 陰晴不定、脾氣難以捉摸……

拙劣的領導者為什麼這麼常見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社會只重視物質的成功,利益、效率與理性等商業價值,已經成為「成功學」的主流。一些利慾熏心的主管即汲汲營營地追求私利。他們還振振有辭地辯稱:「鑒於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為了讓組織生存,必須優先考慮經濟現實,而不是道德和人道理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華爾街日報-以「取勝」與「競爭優勢」這類字眼為主的報導越來越多,有關道德與關愛這些人性「善」的概念幾已不復存在。連商學院的年輕學生們也普遍認為研究企業倫理是浪費時間,他們甚至十分鄙示這門課。研究發現這些未來企業領導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對倫理毫無概念,價值觀也十分脆弱──他們似乎已經註定將來會成為「拙劣領導者」。

《慈悲領導》(The Leadership Wisdom of Jesus: Practical Lessons for Today)的作者麻薩諸塞大學艾森伯格管理學院講座曼茲博士(Charles C. Manz),指出:

1. 一味強調獲利的商業價值,可能與個人內心深處的想法、甚至精神信念相互衝突。心存正直、誠實等價值觀的個人,一旦進入為謀利而不擇手段的組織,很可能必須面對強大壓力,不得不以無情、甚至不道德的方式待人處事。

2. 為了扮演好職場角色,或為了遵從長官指示,我們有時會將「做一個好人」的訓誡置諸腦後:為了晉升和保全工作,個人往往不惜違反原有的價值與信念,遵照群體或組織不道德的慣例行事。

3. 原本關愛他人、具備誠實美德的人,一旦拋開內心深處的個人價值,自己犯下或坐視他人犯下不道德及非法的有害行為,就會造成類似安隆風暴這樣的醜聞……

我們必須先是一個好人,才有可能成為好的領導人,因為有效領導人影響他人的基本途徑,就是以身作則。《聖經》:領導不在於地位頭銜,也不是權術運用,而是一種處事態度、一種責任負擔、一種信仰和理念。若不能具備可以接受的最低倫理與道德基礎,即使擁有影響力,也不夠格成為領導人──崇尚德行的承諾,才是真正領導的核心要件。

真實與虛假


使徒行傳叫我們看見基督教會Ekklesia的開始、也叫我們明白教會生活的實際。當五旬節聖靈降臨在這一群屬神的兒女身上,這群蒙恩的群體便開始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二43-47)及(四32-37)兩次的描述中所強調的都一樣。四32與二44相似,信的人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群體,他們都在一處(二44)都委身這個團契(二42)而且都一心一意(四32)這是信徒所享受最基本的關係、一種以愛為本的團結精神。
而這樣一群有基督生命的人的聚集彼此委身的關係與也帶來三個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對財物態度的轉變。 - 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生命一定有改變!因為裡面開始屬神的生命!
第二、引致共同生活分享的行動。
第三、這樣的態度和實際行動基於一個原則 - 分配與真正的需要結合在一起。

初代教會的信徒無論是變賣財物,或奉獻財物、都是出於自願的、甘心樂意的。
V.32-35 再一次描述美好教會生活的典範
四章V.32-35這是教會美好生活的具體實現。但是、聖經卻從來沒有去美化當時教會生活實際(隱惡揚善)所發生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看見從V.36-37及五章V.1-11就提到當時實際在教會內部所發生的危機。
V.36-37 巴拿巴的例子
V.1-11 亞拿尼亞與撒非喇的例子

我們今天就要從這兩個真實發生在教會中的例子來思想在屬神教會中的真實與虛謊:四36-37巴拿巴的慷慨及開放實踐了那理想。五1-11亞拿尼亞及撒非喇貪婪及虛偽踐踏了那理想。

1. 屬神的教會務要儆醒
彼前 5:8 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喫的人.
惡者尋找我們生命中尚未臣服於神話語的一個領域。
撒但對於使你再度成為一個墮落的人並不感興趣, 它所要的是你在你生命的一個領域裡違背神。因那就足以使它佔得一席之地了。
他們所偷藏的不是金錢, 而是他們心中那小部份的貪婪。 且那一小部份就足以使撒但穩穩地抓住他們了。因他們這頑固的不順服, 敵人就得以充滿了他們的心。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警告道, "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以弗所書4:27)。 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例子很清楚的說明: 一個得勝生命的代價非同小可, 那意謂著將我們的生命, 全然臣服於神的話語之下, 沒有黑暗之地, 沒有隱藏的情慾或背逆。 不要給撒但留任何地步, 因那就是牠得以進入並建立堡壘的依據。


以弗所書五1-7 所以你們該效法 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 神。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題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 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因為你們確實的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 神的國裏、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不要被人虛浮的話欺哄.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所以你們不要與他們同夥。

2. 屬神的教會選擇真實
馬太福音五37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從外表來看、巴拿巴和亞拿尼亞所做的事是一樣的。
他們都賣了田產;他們二人都將所得的價銀帶到使徒面前,而且任由使徒決定如何使用這些金錢。
分別的是:巴拿巴把所有的價銀都交出來,但亞拿尼亞只交了一部份。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犯了一個雙重的罪,就是不誠實及欺哄的罪。其實、他們完全沒有義務要賣田產、即使賣了之後也沒有責任將任何價銀交出來。可是、當亞拿尼亞跟教會承諾他們願意將全部賣得的價銀奉獻出來,因為先前有這個協定、所以、當他們只交出一部份,他們便犯了盜用公款之罪了。
使徒專注對付的是虛偽,不正直(奉獻一部份卻假裝是奉獻全部)。為了要得慷慨奉獻的美譽及教會中的『位子』卻不肯付上代價。奉獻的動機並不是真的想要幫助別人而是滿足自己美名的私慾。
貪圖美名使亞拿尼亞與撒非喇虛謊的欺哄教會,卻大大得罪上帝!因為上帝是監察人心的上帝,他從不以外表的行動合理化內心混亂的動機。相反地、他要我們小心不要在動機上讓撒旦有可趁之機。
耶17:9-10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


聖靈只會把生命賜給那些行事為人誠實的人。不要為了博取別人的認同與讚許卻失掉屬神生命的真實與誠實。真實單純跟隨上帝、上帝必定為你負責!想反的、心懷二意生命必遭扭曲。
這是一段極其嚴厲的懲戒並且是公開的懲戒,亞拿尼亞與撒非喇當場死亡,我們要明白神告訴我們:
這段經文三個寶貴功課:
Ⅰ、神憎恨虛假。彼得重複的說他們欺哄的不是他而是聖靈
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我們人會失察但神從不失誤。
虛假的行為會摧毀基督徒之間的團契,若彼得不曾公開暴露亞拿尼亞及撒非喇的虛假,坦誠相對的團契的理想便不可能被保有。
 ‧神所厭惡的  高傲的眼  撒謊的舌
Ⅱ、要在神面前過一個毫無遮掩、沒有詭詐、也沒有虛偽這種生活態度的結果是-彼此相交。
虛假的罪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完全破壞了人坦誠相交的團契。
Ⅲ、教會紀律的重要。若不肯悔改、而他們的罪又成為醜聞則應該受到審判。
教會施行紀律是為保守教會不至被撒旦侵入徹底毀壞。



3. 屬神的教會勇敢前行 面對各樣攻擊仍然前行
今日教會兩種情況是並存的
欺哄的行動阻撓了神的子民,使他們不能得勝的前進。
*當屬神的人凡事順暢、仇敵就會看準機會破壞他們的工作與相交。因為撒旦千方百計想要破壞教會
"亞拿尼亞"的故事在『使徒行傳』就如同"亞干"的故事在『約書亞記』的作用一樣,他們同時說明欺哄的行為阻礙了神百姓勝利前進的行程。 F.F.Bruce

與問題共存的教會
彼得.聖吉在幾年前,跟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面對面長談。彼得是個非常傑出的管理學家、思想家,也是個很棒的作家。在跟彼得會談的那天,正好是他90歲大壽的前夕,那天對話相當精采。彼得.聖吉說「大多數的經理人都被問題所擾,」他回答說:「你要學會與問題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決問題。等你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到處都是問題,如果你不想被問題所擾的話,那你就得躺在棺材裡了。」
我們常常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彼得.杜拉克說:「經理人真正該知道的是,如果沒有問題存在,他們也就不能存活了。他們不能老是想著把問題解決掉。」他以90歲高齡的角色來告訴大家:你不需要解決所有問題,你要與問題共存。

教會的建立,使神的國度開始在地上強而有力的前進。讓神的旨意,開始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對魔鬼的國度(世界)是嚴重的威脅。
魔鬼視教會為眼中釘,所以、教會的增長和突破是魔鬼最痛恨的事。因此,他必定無所不用其極的,要攻擊教會、破壞教會,攔阻教會的增長。
兩千年來,魔鬼的攻擊,沒有什麼創意。從初代教會直到今天,他的詭計不脫離三個範圍。
1.逼迫。
2.虛假。
3.轉移焦點。 好是最好的敵人 對作”好”事Say NO! 對作”對”的事 Say YES!
魔鬼對教會的第二個攻擊:虛假
我深信牠的存在、牠歷代以來沒有改變過牠的策略。
魔鬼第一個摧毀教會的策略是從外面攻擊教會,第二個手法是藉著虛假、不誠實的行為在教會內蠶食他的生命。至今他仍努力不懈的在摧毀教會、教會必定要保持儆醒。
一旦聖靈臨到教會、撒旦便展開凌厲的反擊。牠第一個及最粗鄙的策略是暴力;他嘗試以逼迫來摧毀教會。第二個及比較狡猾的攻擊方法是道德的敗壞或是妥協。因為牠既然不能從外面去摧毀教會、他便藉著邪惡混亂的思想滲入教會的內在生命裡。第三個也是最陰險的的招數就是分化人的注意力。牠嘗試分散使徒的注意力,使他們無法集中他們首要的任務-祈禱及傳道。反而是忙於管理和行政。假若他的計畫成功一個沒有教導的教會便會隨著異教之風飄來飄去搖擺不定。(記得作對的事、不是作好的事)總而言之、他所使用的武器:肉身的(迫害)、道德的(顛倒是非)、及專業的(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