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0, 2008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The Most Dangerous Roads in the World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Pascal's Prayer
"Lord, help me to do great things as though they were little, since I do them with Your power; and little things as though they were great, since I do them in Your name.” -Blaise Pascal-
「主啊!幫助我:因你能力,做大事如小事;因你聖名,做小事如大事。」
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章13節)。他還勸我們,「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巴斯卡的禱告與保羅的勸勉遙相呼應,就是靠主加力量而重視每件事,因為每一個行為都能榮耀上帝。
在面對每一項重任時,要記住上帝是我的力量。遇到一件看似無足輕重的事情時,當以榮耀上帝的緣故全力以赴。
8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9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
Friday, August 22, 2008
永不放棄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宣教一種生命的態度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中有一位選手是非常特別的;就是南非游泳選手娜塔莉(Natalie du Toit)高舉南非國旗領軍進場代。
她是歷史上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身體殘障女選手。娜塔莉(Natalie du Toit)1984年1月29日出生在南非開普敦、她並非天生肢體殘障,而是因2001年的一場交通意外使她失去左腳,當眾人以為她的運動生涯就此終結時,娜塔莉卻靠著驚人意志力重新站起來,並在今年西班牙舉行10公里馬拉松長泳資格賽中以2小時2分7秒8完成,正式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十公里馬拉松長泳比賽25名參賽者之一。
今年奧運會也是第一次舉辦十公里馬拉松長泳項目,將於八月20日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舉行;雖然、在參賽的25名女子選手當中,俄羅斯選手娜莉薩(Larisa Iichenko)和美國克洛伊(Chloe Sutton)奪冠呼聲最高,但這位來自南非的娜塔莉(Natalie du Toit)卻最受囑目,對娜塔莉本人來說,如同國際十公里馬拉松長泳協會的標語一樣,No guts no glory, no pain no gain, no risk no reward,已做好充分準備的娜塔莉,不僅南非、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No guts no glory
No pains no gains
No risk no reward
沒膽識就沒榮耀 沒痛苦就沒收穫 沒冒險就沒回報
使徒行傳13-14章記載保羅”第一次”佈道宣教的旅程;大約經歷兩年的時間從主後46-47年或48年。這段事奉經歷中保羅向差派他的母會安提阿教會報告-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十四27)在這次的宣教佈道中共建立了四間教會(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但同時過程中也經歷艱難病痛、毀謗、攻擊、遭石頭攻擊……。
這次旅程也在後來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被提起,他「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哥林多後書十一:25)。這是指保羅在路司得被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的猶太人挑嗦眾人用石頭打到暈死過去。另外、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保羅說:「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這些地方所遭遇、所忍受的迫害,你都知道;但是,主救我脫離了這一切。」(提摩太後書三:11)可見他在第一次旅行傳道的所遇見的經驗相當深刻、難忘。
通常第一次的經歷或經驗是好或不好,常會影響我們的下意識決定我們會不會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
人總是很軟弱的,遇到苦難時常常作的選擇逃避或離開信仰。很少會透過苦難來反省信仰的內涵。
大使命的核心在於熱切渴望看到神彰顯在每個地方、每個人身上
宣教決不是那些「喜歡這玩意兒」的志願者獨有,它也不是一套理論。宣教是一種基督徒的生命態度,是一股動搖全世界的力量。若我們滿足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使命,將醫治帶給病患者,將安慰帶給將亡者,把食物帶給饑饉的人,為受欺壓者爭取公理。這就是上帝的宣教,是一股改變世界更深,更廣的力量,將開創一個神與人和宇宙萬物和諧的新天地。
聖靈引領事奉真貌
聖靈差遣並不是如我們想像的一帆風順
宣教士出去是聖靈所差派,祂也引導他們進入與邪惡勢力鬥爭的局面(十三9)耶穌開始事奉時、聖靈同樣引領耶穌到曠野與撒旦交鋒(路三22;四1-14)聖靈是差派宣教士的終極權威,教會只是聖靈使用的器皿。
☆事奉面對的艱難
路程的艱辛 - 從旁非他利的別加走向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從海平面的高度走向三千六百呎的高原,沿路荒涼盜匪出沒,這是一段艱辛的路程。
同工的分離 - 原來與他們同行成為他們幫手的馬可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
當他們的船行到旁非利亞的別加時,那稱呼馬可的約翰卻離開這個宣道隊,中途回耶路撒冷去了。聖經沒有記載他離開的原因,有人猜測,這個年輕人吃不了苦,也有人說,他可能不滿保羅取代巴拿巴成了帶頭的人,因為馬可和巴拿巴有親戚關係,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
病痛的纏身 - 當保羅到達南加拉太高原,罹患一種叫他身體日趨衰弱的病並且這並也影響了他的眼睛。(加四13)
人對福音的兩極反應
十三43 / 十三44-45;50 在安提阿
十四1 / 十四2 在以哥念
十四11-18 / 十四19-20 在路司得
多有跟從 V.43 / 棄絕這道 V.46
信的很多 V.1 / 不順從的 V.2
第45節提到在猶太聽眾中有人“滿心嫉妒”,我們在事奉中總會遇到一些叫人灰心失意的事,但只要是真心順服神去事奉,也就可以無愧於心。
猶如洗三溫暖;內外交攻
這些都會叫人想打退堂鼓;
權能事奉辯明真道
面對異端與邪惡勢力
Ex.巴耶穌
到塞浦路斯西邊的帕弗。在帕弗這地方遇到一位自稱為先知的術士巴‧耶穌,這人想阻擋當地的總督士求‧保羅信耶穌,結果被使徒保羅詛咒瞎了眼。
保羅在居比路島的首府帕弗與那反對福音的術士巴耶穌(約書亞之子的意思他是猶太人,猶太人本不可以行邪術;路加又稱他為以呂馬這名字是魔術師的意思)的衝突;事奉會遇見權能事奉,但我們不必懼怕福音的能力勝過異教的邪術。
Ex.現代新聞 神之子教會牧師帶領會眾觀落陰;他不是牧師他是乩童。
作神僕人的不卑不亢
不自卑、也不以為自己是神
來到路司得城,保羅因著醫好一位瘸腿的(使徒行傳 十四:8-10),莫名其妙地被眾人供奉為神明,連宙斯廟的祭司也都從城外來,躋身朝拜之林(使徒行傳十四:11-14),分別封保羅和巴拿巴為宙斯和希耳米,世人的宗教觀向來有「靈驗便是神」,至於所拜的是誰?更不用說所拜的神明是否有公義、慈愛、聖潔、信實、權柄等屬性。
聖經的宗教觀,正好完全相反,不是人照自己的形像來造上帝,乃是上帝照著祂的形像來造人 (創世紀一:26)。
我們必須很清楚知道,只要是人,就不是神。
華人文化什麼都拜,鬼、動物、植物、人…..。
在我們的文化中往往會把人當作神看待,包括已經過世了的祖先,後代的子孫也一再地敬拜。我們應該分清楚「敬祖」與「拜祖」之間的差別;前者是懷念、追思,但後者則是將祖先看成具有神力一般,會左右現今活著的人的各種行動、思想。
台灣許多廟宇就是供奉一些「有名」的人物。一九七○代台灣很流行的一齣電視劇;「西螺七劍」中,描述一位很重要、且有名的師傅:阿善師。結果當這齣連續劇演完後,民眾感動之餘,到墳地去把阿善師的墳墓找出來,重新建造蓋廟,把他當作神明供奉著。就像民間供奉傳說中的廖添丁一樣。比較近代的人物中,我們看到淡水有人供奉蔣介石,在高雄旗津有人供奉蔣經國、李師科,把他們當作神明看待,向之燒香、膜拜。在基督教信仰看來,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只要是人,就不是神。
創世記的作者告訴我們,人犯罪的第一步,就是夏娃接受引誘者對她說,人會「像上帝一樣」(創世記三:5)。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做了信仰裡最為重要的事:讓路司得城的人知道,他們是人,不是神。然後,他們向該城的民眾介紹創造萬物的上帝。聖靈的力量是來自上帝,一個傳道者若是身上充滿著聖靈的力量,應該知道那是為了要帶領信徒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不是用來「神化」自己的。
作得勝者恆守真道
進入神國非易事(十四22);走信仰的道路要預備受苦(帖前三2-4、帖後一5、提後三11-13)
面對如此艱難的事奉,為何保羅不灰心喪膽,沒有違背天上來的異象(徒26:19),就是在殉道前(“澆奠”,4:14, 17, 18;參腓2:17),還任重道遠地叮嚀提摩太繼續走他走的苦路?
使徒保羅在事奉了三十幾年的歲月後,叮嚀提摩太說:“我在神面前..... 憑著他的顯現和他的國度囑咐你:務要傳道”(4:1-2).
神要用的工人,不僅是奉獻的人,更是被主召的人。神國度所要的人,不單是志願軍,而是受神差遣的部隊--“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10:15). 摩西不到八十歲前,即使有埃及一切的學問(徒7:22),因尚未蒙召,仍不能被主用。先知以利亞是在上帝的引導下(王上17:2),才出來事奉的。再看以賽亞(賽6)、以西結(結1)、耶利米(耶1)、阿摩司(摩7)等,亦同。
蒙召的人必是知道耶穌第二次再來要審判人,心中生發愛靈魂得救的牧者心腸的人(約21:15-17)!
司布真在傳道時,總是被兩個圖畫所感召。當他站在講台上,所注目的,不是台下的聽眾,而是聽眾上面的十字架與白色大寶座。如此注目,屢屢激勵自己,專心傳十字架上為人死而復活的主,免得這些聽眾離開救恩的焦點,免得將來,在基督第二次再來審判活人死人前,他們落入白色大寶座的審判中,再來怪他沒有傳該傳的道!
是因為遇見復活的耶穌
保羅也曾經和眾人一樣,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司提反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徒7:55-58)。但是自從遇見耶穌後,保羅一生徹底改變了,明白自己“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1:16),且明白“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纔成的”(林前15:10).因此,他願意“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並提醒那看到自己如何在第一次旅行佈道中受患難逼迫,因而信主的的提摩太(提後3:11):蒙召後就要徹底的奉獻!
十字架的道路是通往永恆榮耀唯一之路,榮耀之前必有苦難,但是苦難之後必有榮耀。他留下永恆的遺言:“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宣教工作不是一條易路,是條充滿苦難、艱辛的路途,但卻是邁向天國的門道。
基督教宣教歷史無論在何處,都可以看到宣教師血淚的見證。二千年來的教會是如此走過來的。我們若是到台南白河的白水溪教會去訪問,就會發現在教會門口有一座紀念碑,記述著宣教師甘為霖牧師遇難的故事;他在白水溪地方,被當地人傳說是殺死小孩,吃小孩的肉,喝小孩的血。鄉民利用夜間,放火燒了他的宿舍,甘牧師也是利用黑夜,抱著棉被逃出來。後來才知道原來要迫害他的鄉民,利用他出去傳福音的時候,把狗的骨頭埋在他的床鋪下,然後告官說甘牧師殺死人而食之。幸好他跑得快,要不然實在是死得很冤枉。類似的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但都說出一個事實:福音是在苦難、艱辛的迫害下成長。傳福音的工作實在很艱辛,需要更大的毅力和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需要極強的獻身心志才能達成。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No guts no glory, no pain no gain, no risk no reward
2008年北京奧運將首次舉辦男女十公里馬拉松長泳項目,在25名參賽的女子選手當中,俄羅斯選手娜莉薩(Larisa Iichenko)和美國克洛伊(Chloe Sutton)奪冠呼聲最高,但來自南非的娜塔莉(Natalie du Toit)卻最受囑目,因為失去左腳的娜塔莉除了在今年6月資格賽中脫穎而出,同時代表南非獲選為今年北京奧運和北京殘障奧運游泳選手。
歷屆奧運中,游泳項目一直是南非代表隊奪取獎牌的最大希望,上屆雅典奧運中,拿到一金、三銀、二銅的南非隊,便由史庫曼、尼斯林、費恩斯和陶森四人,在男子400公尺游泳接力賽中,以3分13秒17成績打破世界紀錄並為南非摘下唯一的金牌。
其中,史庫曼在男子100公尺自由式、50公尺自由式中,再為南非取得一銀、一銅佳績。
而曾於2007年7月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非洲泳賽中,刷新非洲1,500公尺女子自由式紀錄的娜塔莉,當時就是以殘障人士身分與肢體健全選手一較高下。
在此之前的南非德班、東倫敦全國泳賽中,不論是50至1,500公尺自由式,或者100公尺蝶式,娜塔莉都以驚人的爆發力贏得冠軍。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也以五金一銀成績為南非國家游泳隊揚名立萬。
2001年因一場交通意外失去左腳的娜塔莉,並不因身體的缺陷而怯場,在西班牙舉行的十公里馬拉松長泳資格賽中成功過關,並且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同時參加正式和殘障奧運的選手。
1984年1月29日出生的這名開普敦女孩,完成水上競賽項目中最艱難的馬拉松長泳並取得資格後,不僅跌破許多人的眼鏡,連南非奧委會主委馬希希(Moss Mashishi)都贊嘆,「從任何標準來看,娜塔莉的成就都是巨大的,讓南非再次受到全球矚目」。
北京奧運十公里馬拉松長泳,並不是在水立方場館舉行,而是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在進行獨木舟、划船等項目的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舉行,而比一般室內游泳競賽更講求耐力和策略的馬拉松長泳,選手在賽前,左右手腕必須戴上計時追蹤器以利計分,每位參賽選手的教練,也可在途中遞送飲水、糧食以維持體力。
為了迎接北京奧運的到來,娜塔莉每天至少游上13到17公里,奧運前則增加到20公里,當全球25名參賽女選手8月20日齊聚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後,被視為南非之光的娜塔莉,能否為南非在本屆奧運中摘下獎牌?成了南非舉國上下最關切的話題。
但對娜塔莉本人來說,如同國際十公里馬拉松長泳協會的標語一樣,「沒勇氣就沒榮耀,沒痛苦就沒收穫,沒冒險就沒回報」(No guts no glory, no pain no gain, no risk no reward),已做好充分準備的娜塔莉,不僅南非、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Sunday, August 10, 2008
Friday, August 08, 2008
背對群眾
今天收到施以諾的"小牧童說故事";很得幫助,裡面內容是這樣的
『父子騎驢』的故事人人聽過,卻又是如此歷久不衰。
它敘述到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子進城,一路上令他們苦惱不已,父牽驢、子騎驢,人說子不孝,子牽驢、父騎驢,人說父不慈,兩人一齊騎上驢,又有人說虐待驢,索性兩人都不騎,卻又有人評如此要驢何用?
音樂界有句諺語:「如果你想成功地領導整個樂團,你就必需背對群眾。」
可不是嗎?一個樂團指揮如果不時地回頭看觀眾,如果在曲目中太在意每一位聽眾的或一皺紋或點頭稱是,心情必然隨之起伏,如何能心平氣和、全力以赴地指揮好整個樂團呢?唯有暫時背對群眾,專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方能有好的表現,曲畢,群眾自然會報以熱烈掌聲。
人生不也如此嗎?人若要成大事,有時就必需要有「背對群眾」的智慧。
群眾是多元的,有人總是恭維、讚美你,卻也有人總是習慣講些洩氣話。恭維、讚美的話聽多了,一不小心,會迷失了人生原本應走的方向;洩氣、負面的話聽多了,更可能令你的信心大受影響。
必要時,唯有暫時「背對群眾」,暫時迴避來自群眾的讚美或批評,避免自己被群眾的聲音給牽著走,避免自己過於驕傲或過於喪志,甚或無所適從。專心聽主的聲音,專心完成上天託付給你我的任務,專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方能做大事。
親愛的朋友,您的人生常被眾人的七嘴八舌給牽著走嗎? 「如果你想成功地領導整個樂團,你就必需背對群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專心完成眼前的任務,必會讓您的生命樂章更加動聽。
活得精彩
今天奧運會在北京開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我想到李岱爾(Eric Liddell)。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中,李岱爾在眾人的驚嘆聲中勇奪400米短跑金牌,因此獲得了不朽英名。然而在他贏得金牌的第二年,李岱爾就前往中國作宣教士,將生命中的最後20年獻身於教育,並在鄉村傳道。在那裡,他跑完了一生中最偉大的競賽,而對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艱苦環境、戰爭、變幻無常的局勢,還有疾病。
後來,李岱爾和另外1500人被日本人關進集中營,他在那裡活出了哥林多前書13章6-8節的教導。李岱爾以他自己的話詮釋這段經文說:「愛是有人犯錯就為他憂傷。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適時給予勸告,不輕易指責。愛是樂意相信人的主要原因。愛是滿有盼望,滿有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在集中營裡,李岱爾也積極服事他人,不論為長者提水,或為青少年比賽作裁判,他都樂意而為。
1945年2月,他死於腦瘤,一名集中營裡的同伴說他是「活得比講得更精采的人」。
在人生最艱難的競賽中,李岱爾憑著愛,成功地越過終點線。
愛能使我們行走無畏懼、奔跑有信心、生活能得勝。
後來,李岱爾和另外1500人被日本人關進集中營,他在那裡活出了哥林多前書13章6-8節的教導。李岱爾以他自己的話詮釋這段經文說:「愛是有人犯錯就為他憂傷。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適時給予勸告,不輕易指責。愛是樂意相信人的主要原因。愛是滿有盼望,滿有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在集中營裡,李岱爾也積極服事他人,不論為長者提水,或為青少年比賽作裁判,他都樂意而為。
1945年2月,他死於腦瘤,一名集中營裡的同伴說他是「活得比講得更精采的人」。
在人生最艱難的競賽中,李岱爾憑著愛,成功地越過終點線。
愛能使我們行走無畏懼、奔跑有信心、生活能得勝。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堅持不懈,必能得勝
廖華萊士的小說《賓漢》一書,描寫了一名猶太貴族遭好友背叛,被發配到羅馬海軍戰船上作奴隸的經歷。賓漢在被押往船上的途中,遇見了拿撒勒人耶穌,耶穌的憐憫使賓漢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最後在一場戰役中,賓漢救了羅馬司令官一命,司令官為表示感謝而收他為義子,使他的地位馬上從奴隸升為繼承人。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上帝接納我們進入他家庭的那一刻。作為上帝家中的一員,我們雖有極大特權,但也有極大的責任──背起十架。保羅說我們「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羅馬書8章17節)。聖經並沒說:「來到耶穌面前,生活從此快樂幸福。」上帝教導自己的兒女,課程就包括藉著艱苦環境來操練我們。
在身為羅馬奴隸的艱苦磨練中,賓漢變得更強壯、更有耐力。最後,他在一場戰車競賽中擊敗了「昔日舊友,今日敵人」。
堅韌與操練是賓漢致勝的秘訣,也是基督徒與罪惡和魔鬼爭戰得勝的關鍵。我們所承受的一切艱苦,都是上帝在預備我們,好叫我們能為他的榮耀作更大的服事。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奧林匹克的風度
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已定二○○八年八月八日揭幕。
屆時由一位中國運動員代表一萬兩千名參賽者宣讀奧林匹克誓詞,承諾將秉持「真正的運動家精神」,尊重並遵守奧運各項規則。說起來令人遺憾,過去幾屆比賽中,少數選手忽視了奧林匹克的崇高精神,不擇手段追求勝利,甚至欺騙作弊,使用禁藥。
奧運史專家約翰.盧卡斯說: 「少數害?之馬玷污了奧運的名聲。世人很容易忽略了還有許許多多滿懷愛國情操而品格高尚的運動員。相較之下,巧取豪奪或濫用藥物的選手只是少數。」
其實從一八九六年第一屆現代奧運以來,參賽選手發揚運動家精神的感人事蹟屢見不鮮,讓奧林匹克宗旨得以充分彰顯。只是這些事蹟多半無人宣揚,往往湮沒無聞。
以下是十個最具典範意義的故事:
塞索.希利
一九一二年,斯德哥爾摩奧運
希利是澳洲第一代揚威奧運的游泳健將,當年參加一百公尺自由式半準決賽時,勁敵美國隊的選手無法準時趕到賽場,形同將勝利拱手讓給澳洲隊。但是美國隊辯稱賽程安排錯誤,要求重新比賽。大會將美國隊的申訴交由特別評審委員會裁決。
希利要求出席委員會的隊友代表為美國隊爭取重賽機會。後來委員會同意美國隊的要求,半準決賽特別加賽一場,讓美國隊順利參加。夏威夷泳將杜克.卡哈納莫庫脫穎而出,並在決賽中以兩公尺的差距擊敗希利。及至比賽結束,全場觀眾對希利報以如雷掌聲。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利的游泳運動生涯戛然而止,奉召入伍作戰,一九一八年不幸陣亡。
路先.杜奎斯尼
一九二八年,阿姆斯特丹奧運
那屆奧運三千公尺障礙賽資格賽開跑,芬蘭傳奇名將帕佛.努爾米跨越水坑時跌倒,隨身攜帶的配速碼錶也掉落水中。這時只見法國選手杜奎斯尼停下腳步,將努爾米扶起來,還幫他從水中撈起碼錶。
努爾米在剩下的賽程中也投桃報李。他並沒有奮勇向前衝刺,而是和杜奎斯尼亦步亦趨,到最後一段賽道還示意讓對方領先,但是杜奎斯尼婉拒他的好意。
拉夫.希爾
一九三二年,洛杉磯奧運
那年發生了奧運徑賽史上最引人爭議的一件事。在五千公尺長跑賽中,美國選手希爾從最後一名急起直追,一路逼近領先的芬蘭選手勞瑞.萊赫蒂寧。希爾兩度試圖超越這位世界紀錄保持人,但兩度被萊赫蒂寧刻意擋住去路。最後萊赫蒂寧只以幾公分差距驚險奪冠。
萊赫蒂寧的犯規行徑相當明顯,但是希爾決定不向大會抗議;他相信萊赫蒂寧不會為了奪冠而故意犯規。希爾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還說:「況且,拿銀牌很丟人嗎?」
希爾雍容大度的表現傳遍全世界,瑞典大報《每日新聞報》稱許他:「在每一個參加田徑賽的學童心目中都是英雄。」
城戶俊三
一九三二年,洛杉磯奧運
城戶俊三是日本馬術代表隊騎手,參加障礙賽成績一路領先,卻發現坐騎「九軍」已疲累不堪,腳步踉蹌,因此他決定寧可放棄,也不願對這匹良駒造成傷害。兩年後,加州里佛塞德郡人道協會在當地樹立紀念牌,表彰城戶俊三保全坐騎的善行,讚揚他「聽到了慈悲憐憫的低鳴,而非光彩榮耀的巨響」。
盧茨.朗格
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
希特勒企圖利用柏林奧運來宣揚所謂「亞利安種族」優越性,並且告誡德國選手不得與黑人運動員來往。卻有這麼一位德國青年反抗了不可一世的「元首」。
美國傑出黑人運動員傑西.歐文斯參加跳遠初賽,前兩次試跳都不慎犯規,第三次再犯就會取消資格。歐文斯憶述,當時德國跳遠選手朗格走過來,建議他提前幾公分起跳,成績難免打一點折扣,但至少可以保住參賽資格,繼續挺進決賽。歐文斯從善如流,果然順利進入決賽,而且拿下金牌(他最終勇奪四面金牌)。歐文斯後來說:「朗格與我的友誼有如二十四K純金。就算把我所有的獎牌熔化,也抵不上萬分之一。」
朗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戰陣亡,後來被國際奧委會追贈「顧拜旦獎章」。這項殊榮以現代奧運創辦人顧拜旦男爵為名,表揚特別能夠彰顯運動家精神的行為
尤堅紐.蒙蒂
一九六四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冬季奧運
蒙蒂是義大利雪車隊長,在兩項比賽中都遇到同一種狀況:對手發生機件故障,參賽資格岌岌可危。雖然義大利隊因此奪冠機會大增,但蒙蒂和隊友都不願乘人之危。他們深信,唯有擊敗最強勁的對手,才算是真正勝利。
雙人賽開跑之後,蒙蒂聽說英國隊雪車斷了一個螺栓,可能被迫退出。當時蒙蒂自己的賽程已經結束,於是除下自家雪車的螺栓,送交正在起點等候的英國隊。後來英國隊拿下冠軍,蒙蒂與隊友只得到季軍。
四人賽登場時又發生類似狀況。這回輪到剛締造奧運新紀錄的加拿大隊雪車壞了一根輪軸,同樣面臨取消參賽資格之虞。蒙蒂和隊友再度拔刀相助,派出隊上技工支援,協助加拿大隊即時修復雪車參加下一輪比賽。結果加拿大隊奪得金牌,蒙蒂和隊友取得銅牌。
藍尼.巴夏姆
一九七六年,蒙特婁奧運
美國選手巴夏姆參加小口徑步槍臥姿、立姿、跪姿射擊比賽(男女同場競技),成績和另一位美國選手瑪格麗特.莫多克平分秋色。但裁判仔細檢視所有標靶後,認定巴夏姆略勝一籌,於是將金牌頒給他。
然而巴夏姆認為如此裁決毫無道理,因此頒獎典禮進行之際,他將瑪格麗特拉上金牌選手位置,摟?她肩膀一起聆聽美國國歌。在奧運會正式紀錄上,瑪格麗特的成績還是銀牌,她也是第一位得到奧運射擊獎牌的女子神槍手。
安東.約西波維奇
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
在輕重量級拳擊賽的半準決賽中,美國拳手伊凡德.何利菲德擊倒了紐西蘭選手凱文.巴瑞,勝利在望,下一場比賽將與南斯拉夫拳手約西波維奇對壘,爭奪冠軍。然而裁判認定何利菲德犯規,取消了他的參賽資格。
巴瑞因此成為那場半準決賽的優勝者。然而巴瑞因曾遭擊倒,依規定要等二十八天才能再次上場。結果約西波維奇不戰而勝,拿下冠軍。
美國體育官員對這樣的結果很不滿意,要求何利菲德杯葛頒獎典禮,但何利菲德堅持出席領取銅牌。會場奏起南斯拉夫國歌時,支持何利菲德的觀眾紛紛發出噓聲。這時,約西波維奇邀請何利菲德站上金牌位置,分享榮耀,於是全場觀眾也起立鼓掌。
後來何利菲德轉入職業界,成為一代拳王。他憶述往事,說:「我很年輕就開始打拳,所以我可以說︰約西波維奇的風度無與倫比。」
賴瑞.雷繆
一九八八年,漢城(首爾)奧運
加拿大選手雷繆參加單人「芬蘭人型」帆船比賽,原本穩居第二,卻見到新加坡選手約瑟夫.陳(Joseph Chan)意外落海,無法游回已經傾斜的帆船,只能在海面上揮舞手臂求救。陳參加的是另一項比賽,意外發生時被拋出船外,落入波濤洶湧的大海,隨時可能溺斃。
雷繆犧牲了奪得獎牌的機會,偏離預訂航線駛向陳,將他救起後送回船上,讓他與隊友搭乘一艘救援船回到岸上。
雷繆在那場比賽只獲得第十一名,不過國際奧會主席薩瑪蘭奇後來頒給他一座顧拜旦獎章,表揚他的義舉。
比約納.哈肯斯芒
二○○六年,義大利杜林冬季奧運
加拿大選手莎拉.蕾娜和隊友參加高難度的越野滑雪接力賽,一路領先,左滑雪桿卻突然折斷。她奮力繼續前進,但是希望越來越渺茫。來到上坡路段之後,被其他選手紛紛超越。
這時奇蹟發生,一名男子從賽道旁走出來,將一支完好的滑雪桿交給蕾娜。她重回比賽,努力追趕,結果加拿大隊摘下銀牌。
比賽結束後,蕾娜才知道那位恩人的身分。哈肯斯芒是挪威滑雪隊教練,他的子弟兵只拿到第四名。哈肯斯芒立刻成為加拿大人心目中的英雄。蒙特婁一家報紙的頭版標題只印了一個大字「TAKK」,也就是挪威文「謝謝」。
哈肯斯芒本人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他接受一家報紙訪問時說:「運動員本來就應該發揚奧運精神。如果你拒絕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就算贏得勝利又有何意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