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似乎實現了資訊科技專家嚮往、卻很少實現的願景:科技不只應用於支援公司的業務,更應用來創造策略性機會,規畫資訊科技架構時,就應謹記「創造策略性機會」的目標。我們相信,Google很可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實務典範。
如何以Google為師?
Google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之大,極少組織能望其項背,但還是可以仿效Google的做法。
1:控制自己的生態系統
Google就像拱門上方中間那塊鞏固整體結構的「拱心石」(keystone),把所有磚塊維繫在各自的位置。Google擁有自身所處的生態系統,也是這個系統的營運者,可以控制系統的演變過程,並且很有效率地取得系統創造的大部分價值。系統內的每一筆交易都要經過Google的平台執行,因此Google明白有哪些伴隨交易而來的完整資訊,也能取得那些資訊;所有可能創造營收的來源,都以Google為樞紐。
2:運用架構控制力量
Google和開發出某種應用的第三方,都不知道顧客是否覺得這項應用很實用,因此第三方開發者也許不想一開始就和Google協商合約和如何分配收入的問題。顧客得到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取用豐富的創新;Google得到的好處是,能夠獲得額外的流量來源,吸引更多流量造訪它的平台;開發者的好處則是,如果他們推出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足夠價值,他們就能跟Google展開談判,討論收入分配協議。但能不能擁有架構控制權,取決於Google是否有能力追蹤新服務的表現、是否有能力選擇要不要供應某種服務,以及那項服務功能的大部分價值是否來自Google。
Google文化DNA(1):把創新當成分內工作
Google能夠成功創新的明顯理由,就是把創新排入員工的工作時間表。Google的員工按照公司規定的創新時間分配制度工作,而Google的新構想往往是由基層員工開始發想,再向上推動。技術性員工依規定,得花80%的時間在搜尋和廣告這兩項核心業務,20%的時間用在自己選擇的技術性專案。
Google文化DNA(2):消除每個轉彎處的摩擦
員工必須根據自己的構想,做出原型版本、試行運作,並且進行對照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找實際的使用者來測試;通過審核後,才能成為正式授權的專案。Google 的創新方法是高度即興式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機會研發新產品或新功能。由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影響力,因此Google不只吸引高素質的員工前來投效,也創造大量的新構想和新產品。
Google文化DNA(3):讓市場選擇產品
新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Google並沒有一套宏偉的規畫。相反地,Google的高階主管認為,使用者會決定創新的成敗,總有些產品會暢銷、彼此相輔相成,而有些產品會逐漸式微,隨著這些發展,公司的策略也會逐漸浮現。Google的產品策略,可說是「向群眾取經」(crowdsourced)。這個過程的重點,不在於找到完美的產品,而是創造許多可能很有用的產品,然後由市場決定何者最好。Google的設計原則,包括「先求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以及「先求實用性,再談可用性」。
Google文化DNA(4):不怕失敗和欣賞混亂
繼搜尋和廣告之後,Google正在尋找第三樣暢銷商業產品。它的做法是推出多樣產品,期待其中一些能夠造成轟動。既然採用百花齊放的策略,勢必會有許多產品失敗。但是Goo le的高階主管不怕失敗,甚至鼓勵失敗。施密特向《經濟學人》(Economist)說:「拜託,要失敗就失敗得快一點,這樣才能再試一次。」
談到Google的創新,「混亂」(chaos)一詞就會浮上心頭。秀娜.布朗當上Google事業營運資深副總裁前,和人合寫過一本書,副題為「策略是有組織的混亂」(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布朗的部屬、人事單位主管拉斯洛.波克向《經濟學人》表示:「我們算是滿喜歡混亂的。人們彼此碰撞,不知何去何從,創意就在其中產生。」這表示,從Google土地上冒出的革命性新產品,並不會一出現就馬上受到重視。
創造為成長奠基的文化
從技術和資料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公司都不難採用Google那種分析性和民主化的創新決策方法。真正讓Google脫穎而出的,其實是企業文化。
Google的文化相當獨特,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只有部分層面與Google相似。那主要是技術掛帥的文化,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創意品質和技術才華才能出頭。從Google倚重預測市場,就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視員工的才智和意見。同樣地,把創新排入工作時間表,表示它極為重視員工的創造力。Google也試著在知性面提供許多啟發刺激,這是向最優秀、最聰明的技術專家學習討教的大好機會。有位員工在Google Jobs網站上說,他最喜歡的福利,是公司定期舉辦的「科技漫談」(Tech Talks)演講系列,邀請世界各地的傑出研究人員來演講。
在網路時代創新,必須具備一些動態的能力,包括預測市場的變化,迅速供應新產品和新功能。Google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和心力,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培養創新成功的能力;並且在組織文化和創新流程等方面,率先使用一些方法,不斷吸引高素質的員工。Google也為生產力和成長,樹立起21世紀的新標準。如果公司雇用知識工作者,並且需要創新,你還能夠慢慢觀察Google的做法長期是否奏效嗎?你恐怕應該快點跟進效法才對。
如何以Google為師?
Google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之大,極少組織能望其項背,但還是可以仿效Google的做法。
1:控制自己的生態系統
Google就像拱門上方中間那塊鞏固整體結構的「拱心石」(keystone),把所有磚塊維繫在各自的位置。Google擁有自身所處的生態系統,也是這個系統的營運者,可以控制系統的演變過程,並且很有效率地取得系統創造的大部分價值。系統內的每一筆交易都要經過Google的平台執行,因此Google明白有哪些伴隨交易而來的完整資訊,也能取得那些資訊;所有可能創造營收的來源,都以Google為樞紐。
2:運用架構控制力量
Google和開發出某種應用的第三方,都不知道顧客是否覺得這項應用很實用,因此第三方開發者也許不想一開始就和Google協商合約和如何分配收入的問題。顧客得到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取用豐富的創新;Google得到的好處是,能夠獲得額外的流量來源,吸引更多流量造訪它的平台;開發者的好處則是,如果他們推出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足夠價值,他們就能跟Google展開談判,討論收入分配協議。但能不能擁有架構控制權,取決於Google是否有能力追蹤新服務的表現、是否有能力選擇要不要供應某種服務,以及那項服務功能的大部分價值是否來自Google。
Google文化DNA(1):把創新當成分內工作
Google能夠成功創新的明顯理由,就是把創新排入員工的工作時間表。Google的員工按照公司規定的創新時間分配制度工作,而Google的新構想往往是由基層員工開始發想,再向上推動。技術性員工依規定,得花80%的時間在搜尋和廣告這兩項核心業務,20%的時間用在自己選擇的技術性專案。
Google文化DNA(2):消除每個轉彎處的摩擦
員工必須根據自己的構想,做出原型版本、試行運作,並且進行對照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找實際的使用者來測試;通過審核後,才能成為正式授權的專案。Google 的創新方法是高度即興式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有機會研發新產品或新功能。由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影響力,因此Google不只吸引高素質的員工前來投效,也創造大量的新構想和新產品。
Google文化DNA(3):讓市場選擇產品
新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Google並沒有一套宏偉的規畫。相反地,Google的高階主管認為,使用者會決定創新的成敗,總有些產品會暢銷、彼此相輔相成,而有些產品會逐漸式微,隨著這些發展,公司的策略也會逐漸浮現。Google的產品策略,可說是「向群眾取經」(crowdsourced)。這個過程的重點,不在於找到完美的產品,而是創造許多可能很有用的產品,然後由市場決定何者最好。Google的設計原則,包括「先求無所不在,再談營業收入」,以及「先求實用性,再談可用性」。
Google文化DNA(4):不怕失敗和欣賞混亂
繼搜尋和廣告之後,Google正在尋找第三樣暢銷商業產品。它的做法是推出多樣產品,期待其中一些能夠造成轟動。既然採用百花齊放的策略,勢必會有許多產品失敗。但是Goo le的高階主管不怕失敗,甚至鼓勵失敗。施密特向《經濟學人》(Economist)說:「拜託,要失敗就失敗得快一點,這樣才能再試一次。」
談到Google的創新,「混亂」(chaos)一詞就會浮上心頭。秀娜.布朗當上Google事業營運資深副總裁前,和人合寫過一本書,副題為「策略是有組織的混亂」(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布朗的部屬、人事單位主管拉斯洛.波克向《經濟學人》表示:「我們算是滿喜歡混亂的。人們彼此碰撞,不知何去何從,創意就在其中產生。」這表示,從Google土地上冒出的革命性新產品,並不會一出現就馬上受到重視。
創造為成長奠基的文化
從技術和資料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公司都不難採用Google那種分析性和民主化的創新決策方法。真正讓Google脫穎而出的,其實是企業文化。
Google的文化相當獨特,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只有部分層面與Google相似。那主要是技術掛帥的文化,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創意品質和技術才華才能出頭。從Google倚重預測市場,就可以看出它非常重視員工的才智和意見。同樣地,把創新排入工作時間表,表示它極為重視員工的創造力。Google也試著在知性面提供許多啟發刺激,這是向最優秀、最聰明的技術專家學習討教的大好機會。有位員工在Google Jobs網站上說,他最喜歡的福利,是公司定期舉辦的「科技漫談」(Tech Talks)演講系列,邀請世界各地的傑出研究人員來演講。
在網路時代創新,必須具備一些動態的能力,包括預測市場的變化,迅速供應新產品和新功能。Google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和心力,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培養創新成功的能力;並且在組織文化和創新流程等方面,率先使用一些方法,不斷吸引高素質的員工。Google也為生產力和成長,樹立起21世紀的新標準。如果公司雇用知識工作者,並且需要創新,你還能夠慢慢觀察Google的做法長期是否奏效嗎?你恐怕應該快點跟進效法才對。
(本文取材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08年4月號,作者艾爾是美國麻州貝伯森學院科技作業、資訊管理副教授;戴文波特是貝伯森學院的總統卓越資訊科技與管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