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4, 2008

先是好人才能成為好的領導人


生存在一切以「成功」為導向的社會中,各個書店莫不堆滿了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卓越的領導者」的書籍。而書中所舉的例子也多半是在各行各業成功的人士:在商界是賺大錢的人,在政界是當大官的人,在學界是有大發明的人,在藝文界是得大獎的人……;似乎”事業成功”的人才是卓越的領導者。

其實一般人很難具體地說出「卓越領導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倒是多半能夠輕易地列舉「拙劣領導者」的特質。「拙劣領導者」有什麼特質呢?隨便一問就是一籮筐:

1. 讓人惱火的偽君子、無法和部屬開誠布公

2. 威風八面、迫使別人屈服於他的意志

3. 揭人之短、痛斥部屬的錯誤

4. 頤指氣使、自覺高人一等

5. 指揮管控他人、不肯承認自己的缺失

6. 言行不如一、說一套做一套

7. 永遠把自己的好處放在第一順位、犧牲別人所應得的獎賞

8. 總是不忘誇大自己的優越和重要性

9. 妄自尊大、視別人為他的服務為當然

10. 猜忌多疑、像隻老狐狸

11. 舉止傲慢、不尊重他人

12. 凡事居功、喜歡獨攬光環

13. 自我中心、既短視又急功近利

14. 吝於讚賞他人、卻喜歡被人奉承

15. 任用親信、而非有才之人

16. 巴結上司欺壓部、屬吝於為部屬爭取應得的福利

17. 注重外表的光鮮、缺乏內在的氣質

18. 殘酷無情、人才用過即丟

19. 缺乏誠信、說謊成性

20. 陰晴不定、脾氣難以捉摸……

拙劣的領導者為什麼這麼常見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社會只重視物質的成功,利益、效率與理性等商業價值,已經成為「成功學」的主流。一些利慾熏心的主管即汲汲營營地追求私利。他們還振振有辭地辯稱:「鑒於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為了讓組織生存,必須優先考慮經濟現實,而不是道德和人道理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華爾街日報-以「取勝」與「競爭優勢」這類字眼為主的報導越來越多,有關道德與關愛這些人性「善」的概念幾已不復存在。連商學院的年輕學生們也普遍認為研究企業倫理是浪費時間,他們甚至十分鄙示這門課。研究發現這些未來企業領導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對倫理毫無概念,價值觀也十分脆弱──他們似乎已經註定將來會成為「拙劣領導者」。

《慈悲領導》(The Leadership Wisdom of Jesus: Practical Lessons for Today)的作者麻薩諸塞大學艾森伯格管理學院講座曼茲博士(Charles C. Manz),指出:

1. 一味強調獲利的商業價值,可能與個人內心深處的想法、甚至精神信念相互衝突。心存正直、誠實等價值觀的個人,一旦進入為謀利而不擇手段的組織,很可能必須面對強大壓力,不得不以無情、甚至不道德的方式待人處事。

2. 為了扮演好職場角色,或為了遵從長官指示,我們有時會將「做一個好人」的訓誡置諸腦後:為了晉升和保全工作,個人往往不惜違反原有的價值與信念,遵照群體或組織不道德的慣例行事。

3. 原本關愛他人、具備誠實美德的人,一旦拋開內心深處的個人價值,自己犯下或坐視他人犯下不道德及非法的有害行為,就會造成類似安隆風暴這樣的醜聞……

我們必須先是一個好人,才有可能成為好的領導人,因為有效領導人影響他人的基本途徑,就是以身作則。《聖經》:領導不在於地位頭銜,也不是權術運用,而是一種處事態度、一種責任負擔、一種信仰和理念。若不能具備可以接受的最低倫理與道德基礎,即使擁有影響力,也不夠格成為領導人──崇尚德行的承諾,才是真正領導的核心要件。